「為了達到目的,我們捏造了情緒」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還有舉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一個媽媽非常憤怒的在和女兒講話,這時老師打來了,媽媽接電話後馬上轉為溫和的語氣去和老師說話,於是書中解釋兩點,一,憤怒是媽媽教女兒的工具,二,憤怒是瞬間的情緒。
(個人見解)我覺得在看到資訊時不能全盤接受,尤其是知識性的資訊,包括本文,即使來源很有名、很可靠,甚至是這裡的每一個字,我也希望你們如果有不一樣的想法未必要全盤接受。
(個人見解)我認同它提出的第一點「憤怒是媽媽教女兒的工具」但不認同第二點「憤怒是瞬間的情緒」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可能那個媽媽沒有生氣只是裝的。
26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5P9zaWZ0a
我這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國小的弟弟,還記得以前有一個暑假,父母親不在家,早上時母親有安排一些數學題目要給弟弟做,叫我監督,弟弟一直跟我說他本來就會了跟我說他同學現在都在玩他為什麼要寫,所以他不寫我其實不會生氣,但母親又規定我要監督他寫,但我怎麼講他都不聽,我就只好假裝生氣,大聲的叫他寫。
第二個可能性是母親還在生氣,只是強忍怒氣,和言悅色的通電話而以。
所以我就否定「情緒只是我們為達目的的工具」嗎?我的答案是不!
情緒當工具(個人見解)我認為有兩個主要用途,一個是增加自己行為的力度和氣氛,大罵時生氣,大笑時開心,注意這裡是指的是「大罵」時「生氣」是有先後的,生氣的「目的」是大罵,至於大笑時開心我就不去討論了,不是我不懂,是這裡是一般人給「一般人」的「淺談」個體心理學,大笑是符合社會意識(Social Interest)的行為,大概的意思就是不會危害到社會和自己,意即好的行為就先不分析了,我不會否定笑,笑對身心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第二個,說服自己行為的正當性,我不確定在個體心理學是否有單獨提到,但在夢境的解釋這部分就有提到和解釋了,下面這是我個人解釋許多個體心理學的一句話,我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反正我是自己想到的「人生如戲,你既是舞台上的演員也是舞台下的觀眾」人生如戲而自己是演員這句話不論是在寫作文還是什麼場合都很常提到,但「你也是舞台下的觀眾」許多人應該是第一次聽到,這我在讀個體心理學夢境解釋的部分就有看到了,但這句話是在我讀到個體心理學前就自行領悟的,許多人都沒注意到「最注意自己的觀眾其實就是你自己」,寫篇小說時,你們既是作者也是那篇小說的讀者,我們有時做許多事情的目的會很不明確,這時希望大家可以往或許我的目的是要「演」給自己看。
許多事情這樣解釋就說的通了,例如夢境的目的和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 )過剩的人,可以在這裡預先透漏,自我意識過剩的人表面上是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實際上是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這部分會在之後在研究。
下篇我可能會再補充情緒和目的論或是前進到下個單元,假如有讀者有疑問在下面留言我一定會幫你補充,我自己是不希望讀到的是完整的心理學,為什麼呢?因為我認為心理學是生活的學問,我願意當各位的引路人,陪伴各位走上正軌,但我同時也希望各位可以自行選擇步上正軌後要怎麼走,每個人都該有一套自己的心理學自己的生活準則。
大家也可以留言自己遇到的問題或生活上遇到的人的奇怪問題,一定可以幫大家解答,甚至可以寫到書裡幫助到更多人🥰
ns 15.158.61.4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