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完全同意哥布林具有侵略性這一說法,但是這個稍後再說,讓我先來分析他們的繁衍策略。
在生態學上,一切都歸結於兩個重要的概念:「適者生存」和「取捨平衡」(trade-off)。大自然中存在着不同的繁殖策略,但是簡單而言被分為兩類:r模式與K模式。例如,大象會產下少量後代,但投入大量精力撫育他們(k模式);而蒼蠅則產下大量後代,但幾乎不提供任何養育上的支持(r模式)。
r模式的物種通常具有高死亡率,主要因捕食者或其他環境因素造成。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策略是絕對優越的,重要的是哪種策略最適合該物種,以提高存活率。所以回應你的問題,並不是哥布林能怎樣在如此弱小的情況下去維持他們的數量,而是正正他們在生態系統中比其他生物更弱小,所以他們才會演化成為r模式物種,以繁殖作為主要的生存武器。
進一步說,所有物種的數量都受到其環境承載量的限制,一旦達到這個極限,人口增長便會減緩。所以在自然生態的制衡裏,哥布林並不能無限繁殖。(除了他們是該生態的外來入侵物種(invasive species)以外)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哥布林沒有演化出其他適應方法去提高他們的繁殖能力。我認為有兩點對他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1.社會行為
2.與其他物種(主要是人類)繁殖的能力。
1. 社會行為
雖然社會行為是一種複雜的進化特徵,但在自然界中非常普遍,例如螞蟻、狼群以及靈長類動物的都是社會性動物。社會結構能讓哥布林克服個體上的弱點,共享資源,並共同抵禦掠食者或其他威脅。
2. 與其他物種繁殖
這一點較為罕見,但對哥布林群體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可以解決近親繁殖的問題。近親繁殖會降低基因多樣性,使群體更容易受到疾病或環境變化的威脅。通過與人類繁殖,哥布林可能以擴大了基因庫,提高群體的基因池的多樣性。
可是,現實中,跨物種繁殖通常有着重大障礙,包括機械不兼容性(生殖結構不同)和基因不兼容性(精子與卵子無法結合)。此外,雜交後代通常具有較低的適應性(例如壽命較短或生育力較低)。但在魔幻背景中,哥布林可能具有特殊的進化適應性,能夠成功進行跨物種繁殖,並使後代始終表現出哥布林的特徵。
為什麼哥布林與人類相似?
為了理解哥布林這個特殊的繁殖策略,我們需要首先知道:哥布林究竟是什麼?他們與人類有何聯繫?哥布林是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的生物,而且外貌特徵與人類或靈長類動物有些許相似,一開始可能會認為他們與人類的關係類似於黑猩猩與人類;哺乳動物並且共享共同祖先。
然而,我認為哥布林是一種獨立的物種 (因為更有趣),其與人類的相似性是趨同進化(convergent evolution) 的結果。
我有兩個理由支持這一觀點:
1.生殖隔離:如前所述,雜交後代通常適應性較差,這種特性在自然界中十分容易被淘汰。然而,若哥布林進化出跨物種的繁殖能力,那這種缺點便會被淘汰(因為生出來的也是哥布林)。
2.對魔法使用的選擇壓力:在許多影視作品中,魔法往往需要手勢或語言來施展。因此,雙足直立行走的類人型生物具有顯著的進化優勢,包括靈活的手和發達的大腦,能夠處理語言與魔法咒語。這可能解釋了為何許多亞人種(如哥布林、精靈等)在魔幻世界中大量存在。因為人形便是那些世界的「最優解」。
哥布林真的具侵略性嗎?
現在回到哥布林是否有侵略性這個問題,我認為哥布林並不具侵略性的原因在於他們的主要目標是人類(95%),在更強大的物種面前他們基本毫無抵抗能力。他們的對象,只能是同樣弱小的人類。即使如此,他們的目標大多也只是邊境的村落、落單的人類,以及擅闖他們巢穴的冒險者。
生態學而言,我認為他們與人類之間有著更複雜的寄生關係。
在自然界中,寄生是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代價獲益。例如,一些昆蟲將卵產在宿主體內,幼蟲孵化後消耗宿主資源。我認為哥布林的行為類似,他們依賴人類繁衍後代,同時獲取資源(如家畜、工具等)。與人類共處帶來的好處,遠遠超過被人類冒險者獵殺的風險。
人類該如何應對?
從進化角度來看,與哥布林對抗可能適得其反。這是因為進化軍備競賽的概念(evoltuionary arm race):狩獵哥布林會淘汰弱小個體,從而讓更聰明、更強壯的哥布林存活下來並繁殖。由於哥布林的繁殖速度遠高於人類,這一選擇壓力會迅速推動哥布林整體進化,使他們變得更具威脅性。
所以我十分同意《哥布林殺手》,殲滅哥布林時,真的一隻也不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