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題者:迷航
標題:關於寫作的表達能力
迷航:
表達能力,不論是寫文章還是對話中都有相當重要的分量。
像迷航和別人聊天時,常常會出現牛頭不對馬嘴的情形,就有人會覺得「他怎麼扯到這裡來了?」「他繞了半天到底想說什麼?」。
這就是問題了,就算我想點出問題的核心,但總是在週圍繞,別人聽得無趣,自己也講得焦急。
腦中明明就有著想要傳達出來的資訊,但說出來卻沒人能夠理解,這實在事件痛苦的事。
首先我來開個頭吧,表達一件事,看清楚你要針對的人也是重要的一環。
以前某個老師說過,教學相長,如果你有辦法解釋到別人也聽懂了,那這個題目你也算是理解了,不過這下問題就出來了。
假設:
A同學是個國中生,但他是個數學天才,國一便已經在做研究所的題
目了,有一天,B同學拿了國中的題目問A同學,於是A同學熱心教導,洋洋灑灑地寫了二十頁A4雙頁全滿的答案交給他,從理論到各種驗證一應俱全,B同學此後就再也沒去問過A同學了。
若依上述文章所講,A同學會不夠理解這個題目嗎?當然不會,他只是欠缺表達能力,他不夠清楚他這些答案是要給誰看的,要給教授看,當然不能簡單幾行帶過,但要給國中生看,只要用最基本的式子去推即可。
以上只是關於表達的問題的冰山一角,其他像是語氣、用詞等等都可以拿來討論,然後是希望能募集到一些教學性質的文章,畢竟冒天作家眾多,若有些指點相信能夠有一定程度的進步。
-----------
流血的秋雪狼:
說到表達,除了清楚的意思之外,同時還有角色的情緒吧。
迷航所舉的例子比較趨近於簡單、詳細的差別,至於哪一種比較好,那就是見仁見智了。
簡單:通俗易懂,節奏明亮;但是較難建構出細節畫面。
複雜:但若完整的呈現出場景,讓人身如其境;但是若拿捏得不好,節奏容易變得沉悶緩慢,讓文章無趣。
同一部小說裡,不重要的地方就簡單帶過。反正不重要,何必多花筆墨和精神呢。重要的場景就可以仔細刻畫出細節了。而不一定要很白話的說出來,如:出現時寫個大概,在人物的動作、對話中可以更進一步的顯出細節。
無論是場景、角色的長相和個性,能這樣慢慢帶出來都是很不錯的。
最重要的:讀者也能看得懂。
這是很多架空、懸疑常出現的問題,作者一個人寫的很高興,因為他早就知道那些名詞、設定了,但是讀者只覺得一頭露水。
那些東西千萬不能一次塞給讀者,一次來一、二個,讓讀者有時間吸收之後才能繼續說。即使有解釋,那麼多名詞也會讓人混亂的。
而懸疑部份,千萬不要以為寫出一堆看不懂的東西,反正以後會解答就好。
在對白的同時,角色的聲音、動作、措詞等也是有區分的,
聲音激昂,激昂也有很多激昂法。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的激昂,或是乾願赴死的熱血激昂?這些都是可以加以描述的。
--------------------
化蝶:
表達能力其實都是訓練出來的,也許有的人天生就可以把話講的很清楚,但是實際上每個人的想法都有極大的落差之處,一個人所說的話傳達到好幾個人腦中,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我拿寫小說當例子吧,評文過的這幾年,看過很多小說,其中有不少的作家的缺點就落在「自說自話」這一塊,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有時候寫出來的文章會讓人看的「看不懂你在寫什麼」之時,就是發生了傳達障礙的時候。
通常透過白描和敘述,可以適當的彌補寫小說時對於傳達訊息的障礙,這也是評文者會給這類作家下的建議。
但是反過來說,過多的敘述會造成文章淺白樸實,毫無可觀之處,我也遇過表達障礙的階段,這時有個熟識的大哥跟我說,其實可以透過對話和人物的動作、心態,去把文章最真正的「主體」、「思想」表達出來,這樣一來既生動且一針見血。
這樣一來,新的問題又來了,透過對話和肢體表達文章的思想這個技巧,其實要透過磨練和反覆的推敲才能有所獲益,對於作者而言這是個需要不斷練習、琢磨、反覆再三練習的硬底子功夫。
當你成功的透過生動的表達,軟化讀者對於過多文字的排斥,由這種以守為退的攻擊,把自己的文章展現在讀者面前,你做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就已經沒有所謂「看不懂」的這個問題了。
能夠出版書的作者,對於傳達訊息的能力都非常強,先不論書的「中心思想」夠不夠深刻,但是當你成功的閱讀完一本書,對它有印象後,這本書的思想就已經印在你的腦中了,接下來剩下的是讓讀者反覆咀嚼找出書的「主體」,但這個層次,就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