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論和實淺間的看法
古今中外無數人也各自有對孝的個人看法,總括而言「孝」就是指一種善待雙親的觀念。正如「善待」一樣,「孝」本身也是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因人而異的。
正因如此,我個人看法並不認為有所謂理論可言,畢竟每個人對孝的理解本來就不一樣,但姑且談談我自己的看法吧。
孝是一種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 — 這是大部分人的印象,但問題是,因為是傳統美德就必須遵守嗎?孝順或不孝,終歸到底只是個人的選擇而已,並沒有任何絕對的答案。
雙親對自己不好的話,為什麼還要孝順呢?那只不過是徒添彼此的痛苦而已。又或是,雙親對自己很好,但無論如何就是不願意接納他們的例子也大有人多。
這種事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有個人的選擇而已。重點是,自己要背負起選擇後的結果。換言之,孝順不是一件必須的事,但人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是不孝就坦然接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要孝順就不要抱怨麻煩。
2. 理論和實淺間的矛盾
就像上面說到的,孝與不孝都是個人選擇,但不管哪一方都必然會遇上矛盾的。
但事實上,所謂矛盾全都是來自對自身的懷疑,否則極致地貫徹始終的人是不會動搖的。
比如說,因為被旁人視作不孝就感到動搖的話,也就代表你在當下就接受了用別人的標準來看待自己,因此才會產生懷疑。
「我這樣是否真的不孝呢?不孝是否代表我作為人有缺陷呢?其他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為什麼我做不到呢?」
諸如此類的疑問,統統都是對自己的信念不夠強所導致。要是能夠貫徹始終的話,心態上應該會接近於「我理解自己在客觀角度上無法稱得上孝順,但我沒有必要跟從別人的標準而活,管他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選擇盡孝道的人也必然會遇上懷疑自己的時候:像是被雙親情緒勒索時、自己付出很多卻無法得到相應的感謝,還被當成是理所當然時、或是雙親恃著權力不均,提出過分的要求時⋯⋯
這種時候,對自己產生懷疑也是人之常情呢。可是就像我剛才說的,作出選擇後就應該抱持強烈的信念,也就是說即使遇上這種矛盾也應不發一言硬跨過去,因為「希望成為一個孝順的人」是自己當初的選擇。
28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MejeCbJp3
3. 理論和實淺間的利弊
不管選擇孝或不孝,背後都必然有不同的利弊。最大的因素,大概還是在於社會的認同性。
選擇不孝的話,無可避免會受到莫大的壓力 — 來自其他人的,來自自己的,甚至來自父母本身⋯畢竟單是「不孝」這個字本身,已經是「離經叛道」的代名詞了。
可是這同時也是最大的影響了。也就是說,只要熬得過社會壓力,幾乎就不會有其他更大的弊處了。
選擇孝順的話,利弊就是不孝的相反了。也就是說,利就是所謂的「被社會認同」,或稱作「正常人」。
弊處的話,恐怕要列舉起來也頗費時間⋯重點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問題,特別是關係親密的人 — 在權力不對等的時候,要能夠自在地相處可說是天方夜譚。
總結來說,我是反對孝的觀念的。但也不要誤會我提倡不孝,而是徹底脫離這種觀念 — 不要把孝視作責任,不要被這個觀念束縛,而是把父母視作「人」來適當地跟對方相處。接近對自己有益的,遠離對自己有害的,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活著。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