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
為何無論那個維度是空無一物的,還是擠到像沙甸魚般的,都會被稱為「空」間?
但時間不管快慢都只是「時間」。
空間的那個「空」,到底是誰的定義?到底是誰在判斷那個空間是「有東西」還是「沒東西」?
如果單純只是以人目見所及的範圍來界定,也未免過於狹窄。先不論存在性被受爭議的神、靈體、精靈等存在,單以細菌、微生物而言,人類的肉眼就已經看不到。在乾淨、並沒有擺放任何物件的桌面上,對於空氣中的塵粒來說也是一個活動的空間。但一提到空間這種詞彙,人的聯想從來就只有點線面、四四方方、私人空間,不然就覺得這是「科學」的東西,所謂的維度、次元,人不到那個層次根本不會明白之類。豈不是就因為「看不見」,而抹殺掉這些空間、這些生物的存在呢?
聲音同樣也是看不見的,但商店都會以在店內播放合適音樂的方式來增加客人在店內逗留的舒適感,因為連停留在某個地方都不太想的話,根本不會在意這個地方有甚麼心儀的貨品吧。因此,聲音對空間的影響重不重要呢?重要,儘管很常受到人的忽視。
那麼,回歸一開始的問題,何謂「有東西」與「沒東西」?
簡單的推理:當「有」與「沒有」的範圍變得廣泛時,可以被稱為「有」的選項多了,「沒有」界限就變得狹小了起來;有趣的是,既然很多論點都指向「有」的時候,何解名字的拆解還會是「沒有」的呢——名宇是「空」間,而不是「滿」間?
以解碎的角度而言,這是頗常有的事。
也許就是這種的「不合理」之處,才是提醒你這是需要解碎的重要提示吧。
就好像筆者在認知到搬了家後,整個人格都變得不像先前的樣子時,其原因包括了在新的住所裡總共有1358件物品、擺放方式無時無刻地讓我觸了碎,整個空間都成了觸碎場所時,會不禁思索:為甚麼這件物件放在其他空間的時候不會有不妥,甚至連擺放角度都沒變過,但在這個空間就會問題?到底是碎的問題還是空間的問題?那麼,「空間」是甚麼?
如果一個人在泡茶的時候觸了碎,以至泡出來的茶被添上了碎的味道,同樣情況能不能套用在建造某個空間的時候呢?又或是,我生活在某個空間、然後長期觸碎,這個空間會不會被我住成了碎的味道?
會的。
難以理解的話,可以想像成一個噴了超超超濃味香水的人去泡茶,舌頭比較敏銳的人就會品嚐到那鼓香水味多於茶本身的香味;一間屋裡長期噴一種口味的空氣清新劑,而又不持續地疏通空氣的話,就算沒有開機室內也會有着那陣味的感覺吧。
所以解碎其實不只限於人、人類,可能晚餐食的那片肉、頭上吹着風的冷氣機、手上拿着的電話,不論生物、死物,都會有code,就是平時數字解碎的那些數字碼,能讀得出,就解得到。
對,不是「沒有」,只看讀不讀得到而已。
這也是現在社會對靈敏的人類不友善的麻煩之處,大部分的人都讀不到、聽不到,於是讀得到、聽得到的人類就成為了大眾眼中的異類,或是有精神病。那麼對於「世界」這個「空間」而言,作為一部分的自己,又是個散發着甚麼code的個體來讓這個世界閱讀?
也許,正因為每個人即使在閱讀同一樣物件時,所讀出來的code都不太一樣,每個人都觀點、角度都不一時,這些的「不一樣」聚集在同一個空間,互相抵銷之下,空間的本身反而「空」了出來吧:空間裡每一個生物或死物都展現着其獨特性,無法爭先在群體裡成為最大位的那個,誰都無法成為這個欄目上的標題,誰都無法成為這個群體的代表,就乾脆誰都不是吧。這就是「空」了。
這也是為甚麼「私人空間」會在「空間」前面冠上「私人」的名銜,因為在那個空間裡你才是標題。
好了,所以「空間」是甚麼?答不上,因為在每個人、每件事、每塊碎的層面上,所折射出來的定義都會不一樣,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抹殺自己的聯想,不要抹殺自己的可能性,不要被所謂的大眾社會框死了自己。
Do what you do. Love what you love. As I did.
ns 15.158.61.2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