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所謂的簡體漢字其實往前追朔,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而1956年,所開始的簡化漢字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當然這之中,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也始終未曾停止。
有沒有思考過,地球上的生物如何才算真正踏上文明之路?採集狩獵?養殖畜牧?使用工具?建築工事?
如果說人類進入農業時代不過六千年,但螞蟻進入農業時代可能得超過六千萬年。可見所謂的時代、器具、工事皆非文明之道,而是發展的歷程與景象。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DcbB695It
有人道:「有了文字,文明才得以發展,得以傳承且延續。」
『文字』,歸功於它的發現與創造,使人類文明發展得以累績加速。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hzY94mRok
因為有了文字,你才能記載並累積經驗,能一代傳承著一代,而後人也能以這些經驗發展,不至於從頭學起,達到文明加速的效果。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zbEwKRjJd
但簡體漢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NDb5X0jMJ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fSmi9YGAI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從低到高的過程,所謂的文字發明也是如此。它是整個時代的人文進步,而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就像程式語言,一定是逐漸形成由簡而繁,絕不可能一出現就是C語言!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tK92qVLtz
相傳伏羲氏是象形文字的發明者,雖然沒有發明文字的證據,但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是用結繩記事,因此文字的最初型態,一定非常稀少而簡單。後來,隨著文明水平的提高,文字才逐漸變得複雜。
然而,當複雜的文字複雜到難以適應人民生活時,才會如同生物演化一般,文字又「返璞歸真」,往簡單的方向發展。在發展的歷程中,簡單的、複雜的文字其實一直都並存著。譬如,現代通行的「议(議)」、「当(當)」、「难(難)」字等,很多在古代就已經出現了。
所以,真正所謂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概念應該是不存在的。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yldq2L3mH
就單論漢字而言,20世紀之前,可謂盛況空前。不單中華流域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其中,東亞諸國也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
如果要深論「繁、簡」兩者的優缺點的話,如同上述,廣義的定義並不容易。我認為只能取狹義的概念,歸類於下列幾項: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CrQScHH5O
繁體的優點在於文化底蘊且藝術內涵,及勝於筆畫繁多兩方面。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C612riKK6
所謂繁體漢文的美,從書法藝術便一覽無遺,每一筆畫的運筆,除了展現文字線條美感,更可以在書寫的過程中,體驗舒緩的氣韻,且勝於筆畫繁多。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DD67kybIv
一方面,文化色彩很濃烈的原因,歸功於它的行為表現。繁體漢字注重表意,每個字都有淵源,每個字意都有詳細的演化過程,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bMMWpcnO3
舉例來說,「藝」,音同意字。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KPzyZL5G1
本「埶」字,上下從艸、雲,左從坴,右從丸。
其中「埶」甲骨文字形上圖,左上是「木」,表植物;右邊是人用雙手培土的動作,合起來是種植花草樹木的意思。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SCFlAFsJ0
「藝」最早是指園藝,論整體來看也是。「艸」為草,是花草樹木等植物的統稱;「坴」為大土塊;「雲」為耕耘的意思;「丸」的甲骨文形象為手執工具的樣子,亦代表「彈丸之地」,即狹小空間的意思。組合在一起就是手執工具的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精耕細作、侍弄花草。
而種植植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體力勞動,在狹小的空間內精耕細作,不同一般的莊稼種植,更需要一定的技巧、技能,勞動的過程就像一個藝術創造過程,成果就是一件藝術作品。因此「藝」又被引申為技藝、技能。
繁體漢字中,所謂的【一筆、一畫,皆有氣韻。】就是如此。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A5kpRcgwR
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jjrFeplbV
自然表達的意思豐富、細膩。我甚至玩笑地認為,這就是為什麼中華民族的肢體語言相較西方人不發達的原因。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s9ZJiOgmE
當然這是博君一笑,切勿當真。
另一方面,除卻從書法美觀的角度出發:
先聲明,上述所指出的筆畫繁多,並非單純道出繁體本身的書寫筆畫。還包含的一音多字等,像是「伙計」可寫成「夥計」等。
繁體漢字符合六書造字原則,建立一套完整的造字系統,從最初到現在已經發展了4000多年的歷史,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保存下來,並且持續在發展並使用中的文字。
它的數量非常龐大,至今沒有哪一個字典能準確說出它具體有多少個(每套字典所統計的字數都不同)。如國際標準書號 ISBN:9787532653256 的《辭海第七版》,全八冊,2019年由 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其中光是收錄詞條就多達13餘萬之多。
一、可以免除同音假借、一字多意所引起的混淆問題,例如: 後來的「後」跟皇后的「后」分得很清楚。若是於簡體漢字中,兩者皆是以「后」同字代之。
二、表義結構能使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增加推測字義的學習途徑,能明顯感受漢字的科學性與邏輯性。
三、音義結構能兼照各種方言或古音,使部分地區的人理解。聯繫了聲旁與方言和古音的關係。
當然,世上萬物沒有所謂的十全十美,上述說完繁體字的優美,接下來就是探討其缺點,其實也是相當明顯。
一、繁體漢字上,多數字形太繁瑣,難寫,不方便快捷。
如:「齊(齐)」、「歸(归)」、「寶(宝)」。很明顯在筆畫上多上許多,作於書寫記錄上會較費時。
二、筆畫太多,容易寫錯字。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如上述說的,繁體漢字勝如筆畫繁多,但也容易造成書寫錯誤。
如:「 鐘、鍾」及「鬱、郁」兩者。前者,當寫時鐘、鐘錶時可寫「鐘」;當寫鍾情、中意,表情意時,就得寫「鍾」;後者也是,「鬱」用在草木茂盛、憂愁時,比如“鬱鬱蔥蔥”,若是用在有文采和姓氏時,只能寫「郁」,比如「濃郁」。
接著我們來看簡體漢字:
文字的最終目的說到底是爲人類所服務的,每一個字的產生都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
總體的一個變化形式可分為爲:甲骨文→ 銘文→ 大小篆→ 隸書→ 楷書,這樣一個大致的過程。而繁體漢字就是由小篆轉變爲隸書後產生書寫上的一個體現。現在少說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直到上個世紀,爲了簡化需求,由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錢玄同,於1920年2月1日《新青年》上發表的《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引起。其中漢字經歷了幾次簡化改革後,於是目前成了現行的官方漢字之一。
漢字的改革並不是近幾十年才有的,先講近代點的。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就有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後,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如下圖。
可是漢字文化真的
「勤奮」了數千年才改革嗎?其實並非如此。
往前推敲,前言提到【簡化漢字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並非是句虛言。在日本進行漢字簡化之前,中國歷史上早已出現漢字簡化的記載。
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銘文等,所以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書寫法。
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簡體漢字的形跡。其中後來經過大小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再來從六朝到隋唐,漢字才逐漸隸楷化。
當然,就如同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了地心引力,害的許多學生恨不得咒罵:「當時要是顆榴槤樹多好。」人類社會上有了文字,便就有了文學、試學。
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漢字則有所謂的正字法出現,將繁、簡二者開始分離。繁體字隱約有文人士族的象徵,而簡體漢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不過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
在明清時期,科舉在文體上極為講究,尤其清朝把八股文的格式、語氣、用詞的規定都詳細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同時,也對用字作了極為嚴格的規定,明確宣布,只許用「正體」字,不用「俗體」字,違者嚴辦。
唐代 顏元孫在《干祿字書》序中提到:「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指出了俗體便於理解,只要不涉官方標準、日常使用即可的性質。由於約定成俗、無固定規則可循,所以也常常流傳於「販夫走卒」間。
同樣這也是清朝為了方便統治,就是為了引導知識份子面對故紙、背對現實,把被他們篡改後的古書與古代字體作為隔絕知識份子與平民百姓的藩籬,以防止他們互相串聯,引發反抗異族統治的烈火。
回歸正題,簡體漢字的優點以下:
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gFvGjwoZn
一、筆畫少, 結構簡單, 書寫簡便。
「虫」,繁體為「蟲」,有三個一模一樣的「虫」相疊,顯得有點多餘。只用一個並不影響字義,可是更加便於書寫。
「从」。一「人」在前,一「人」在後,一看便能聯想到「跟從」的意思,寫法也很簡單,與繁體「從」相比,表意的功能不弱,筆畫卻更少,更加方便於認、寫。
「飞」。這個字單看字形便可知其意,因為它很像一隻飛翔的鳥;雖然繁體上,「飛」還有另一個形象,表達「上升」之意,其實單論飛翔就已經足夠。
二、精簡字數。
漢字簡化的改革中,最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廢除那些【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詞)】。
比如:詞藻(辭藻)、撤銷(撤消)、合頁(合葉)、打寒顫(打寒戰)等等。如同文字是為了社會發展,那些繁體中的異形生僻字,已經不適合發展的需要。
三、易學,有利推廣。
雖然我本身是繁體學習出身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學習簡體漢字上,我是相當快速的。
根據《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規則,把傳統繁體漢文中的一些漢字進行簡化、合併、改造、新創等,所以可以以「一字多義」存在。當你筆畫及字數少,對於學習上是有利的。
以太平天國為例,當時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用簡體,就是為了減少文盲,提升識字率。其中太平天國最有名的簡化字是「囯」。
好比是日文的「平假名」與「片假名」間,以及外文相較於漢文,彼此間的學習難度就有明顯差異。
四、除貶義化。
和許多文明一樣,華夏文明始於母系社會。上古時代,女性地位較高,這從姬、姜、姚等上古著名的姓氏都從「女」便可看出來;但上古文字也並沒有明顯的推崇女性、貶低男性的跡象。反倒是進入父系社會、男尊女卑的時代以後,文字對女性的侮辱極其嚴重。
「婪」、「嫉妒」、「奴」、「奸」等,明明是男女都會有的心理,又或者實施者、受害者也不是只有女性,卻要以「女」作為偏旁,顯得極為不公正;就連「娶」字也暗藏對女性的歧視——「取女」,有將女性物化之嫌。
在另一方面,「党」字也是。其繁體字形為「黨」,當中有個「黑」字。引用屈原《離騷》:「惟夫黨人之偷樂兮」中的「黨人」就是指朋黨、奸人;而《說文解字》也將「黨」解釋為「不鮮也」,意思實在不能算是正面的,明顯帶有貶義。
舉例上述所言,簡體漢字的缺點也是如此:
先說個笑話,只是博君一笑,無其他立場。
有一天,李鵬到某地視察,見歡迎條幅上寫《歡迎李朋同志》
李鵬大怒:我的鳥呢?
21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HsMFGRxfa
一、缺乏美感。
字體上有些粗糙,反漢字造字原則而行,失去了些藝術性和科學性,這恐怕是簡體字至今未能在書法界大放異彩的根本原因。
外形上舉「兰(蘭)」字來看,簡化之後沒了草字頭,反而看不出本義,而字形也「簡」過頭了,不美觀。「蘭」在中華文化中地位很高,往往是君子、美人的象徵,簡化成兩點三橫的模樣,恐怕還是有些不太合適…。
二、表意的功能遭到削弱。
像是「亲、爱」二者簡字相較於繁體,便有人戲稱為「親不見,愛無心」等,漢字是種表意文字,意思就是一種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詞或詞素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
造字上以「袄(襖)」字來看,都有衣字旁,能讓人想到是衣物之類。但是,簡體將「奧」改成「夭」。「襖」,是指「有襯裡的上衣」,如棉襖、皮襖,一般都是比較暖和的,而「夭」只能解釋為「草木茂盛美麗」,如《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或者形容「顏色和悅的樣子」,如「夭夭如也」;還有就是「災」,以及「未成年的人死去」即「夭折」,和「暖活」的意思就沒什麼聯繫。
即使不考慮「奧」與「夭」在意思上的不同,單從字音的角度看,也是「奧」更合適些。漢字的優勢在於表意,弱勢在於表音,形聲字恰恰能夠彌補這個弱勢。
三、同音假借,且一字多意。
以「丑(字)」為例,在繁體裡,醜陋、醜惡的「醜」與表示天干地支中的「丑」有著明顯的區別。前者是一個非常形象的字,「跟鬼一樣」,只是簡體將二者合而為一,恐怕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丑」本來不是「難看」,而是地支名。
以及「发」字同時身具「發」與「髮」兩者。【发展於此】這個詞,究竟是發展的發,還是頭髮的髮,從上就能明顯感受到容易造成混淆狀況。
四、筆畫太相近,容易混淆。
雖然說簡體的改革,就是為了消除「積冗成疾」的異體字,對漢字文明造成的影響。然而簡化過程筆畫太過相近,反倒引起另一方面的混淆。如:「厂」和「广」,「庄」和「压」等。
結論,
繁、簡漢字二者,可以說是「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來形容。一個「繁華優美」,一個「大道至簡」,各有優劣、不分高低才是。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