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最前,個人的歷史可能只剩國中水準,對作品時代背景的概念感想都來自作品本身,非常片斷,因而許多評論可能不大恰當。
由於底下還是會把劇情走向細節寫出來,所以還是放個防雷的空白。
繼《簡愛》、《咆哮山莊》後,我也算是拜讀過三姊妹的風格一遍了。讀完後除了覺得精采,其實更多的是疑惑。
一開始讀,覺得這和珍奧斯汀部分作品的套路有點相像:一個善良聖母的女主角,身處一個苛刻的環境卻仍然不改其善心和努力,終究尋得自己的愛情和安祥生活。
講得再詳細一點,便是一個虔誠古板而對教育懷抱熱忱的年輕女孩,因為家道中落,自告奮勇成為貴族的家庭教師,卻在恐龍家長與小屁孩的欺負下努力盡本分,最終吸引了和她相合的理性古板男子,成就一段美好的愛情故事。
由於作者把教育過程的細節寫了出來,配上整個故事的敘述脈絡,我不禁懷疑那年代西方貴族的智商。
女主角工作的兩個家庭,父母親都是非常典型的恐龍家長,只曉得寵溺和讚美孩子,把所有教育和要求的責任推到家庭教師身上,卻沒賦予相應的權威和懲罰權限,孩子做錯事除了喝斥幾句,更多卻是以惡言對家庭教師,久了孩子也知道女主角不過是紙老虎,根本聽不進她的話。
雖然教育學也是約那個年代才逐漸興盛,但會請家庭教師的富裕家庭,至少應該是懂得教育的重要性的吧?然而第一個家庭的父親和舅舅經常鼓勵孩子做出殘殺動物的暴虐行為,並喜歡當反面教材,主動帶領孩子做反教育的舉動。第二個家庭雖然沒那麼誇張,卻只知道要讓孩子學習輕鬆,忽略壓力對學習的正面效果,導致孩子學習進度大幅落後正常應有的表現;對於女兒,母親甚至只要求有基本禮儀、儀態和可以炫耀、吸引男性的才藝即可。
顯然,(至少這兩個家庭)他們要求的,不過是徒具形式的教育而已。
在第二家的大女兒開始踏入社交圈,從不注重精神層面的她,只知道要招蜂引蝶,讓許多男人為她傾心、並從中挑了最有錢的一個,惡質地讓其他的傾慕者深受情傷。在確立目標上,她母親甚至推了一把,只曉得要把女兒嫁到最有錢的家庭,越早婚越好,毫不管教女兒的惡劣行徑,也不注重女兒的性格究竟適合怎樣的幸福。
而在大女兒結婚前,試著魅惑男主角時,只能暗自忌妒又顧影自憐的女主角曾思考長相與內心的關係,認為自己平凡的長相縱然有一點智慧的影子,卻比不上無神的黑色大眼睛——這讓我不禁想到一個可怕的畫面,所有能結婚的貴族少女都一臉癡呆、腦袋空空。以現代擇偶的演化心理學,確實選擇伴侶會挑年輕好看的,但這所謂「好看」,至少還是要有點智慧撐腰吧!
簡而言之,從文字表面看第二家大女兒的結婚大事,可以感受得出他們身為貴族,只知要攀附權勢、鞏固地位,因而教育不過是個能讓他們體面的工具,內心的空乏、卑鄙、惡劣……完全不是他們想整治的對象,在這種膚淺的氛圍中,多讀幾本書、了解經典的實際意義,不過就是能在宴會上耍耍花樣、騙騙賓客罷了。
然而,換個角度來審視女主角的行徑,她身為一個教育者,同樣也有應當改進的地方。
雖說皮亞傑等許多教育理論的年代在後,以下批評可能很過分,畢竟我「站著說話不腰疼」,但面對這麼一群不肯用功的屁孩,沒有實質權力的威嚇利誘只是再再打擊她對教學的熱忱,她應當從每日的互動觀察中得知孩子愛玩的本性,並設法以權謀或利用孩子的興趣來引導他們把注意力放回學習上。但在整篇教育的描述裡面,卻是不斷地硬碰硬,一方壓迫、一方反抗,最終孩子反彈的力量在父母的權威支持下獲勝。
我想這也是由於女主角的性格實在太古板,不懂得順勢而為,也無法包容這個膚淺的文化,只能一味妥協、無視,做了太多讓步,讓到最後,她完全只是個會說教的擺設,完全無法真正發揮影響力。她所講的固然是真理、真實,卻沒人愛聽也沒人照做。
當然,那時他們可能沒有這個概念就是了。
再換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許多作者(如珍奧斯汀)都會不約而同地寫到這個「女主角很聰慧,卻不幸長於膚淺環境」的主題,其實讓我感到滿噁心的。
第一個比較庸俗的解釋,是懷疑這些作者或者讀者多少都有些自傲,認為只有自己才注重精神與內涵、自認清高,旁人催婚、面對婚姻的模樣,不過就是一齣可笑而膚淺的戲劇——如果貴族都很自傲的刻板印象為真,這想法或許滿合理的,因為就算作者本人不自傲,寫這種主題也能吸引讀者共鳴。
第二個解釋是,也許那個年代大多數貴族都是如此膚淺,作者們只不過是寫實地描繪出來。這想想還滿讓人不快的,一群居上位者其實是群笨蛋,整天浪費資源,最終導致現在的地球環境如此。
想想西方人的一些事蹟,第二種也滿有力的。自從文藝復興倒地理大發現以來,西方思潮從敬神愛物,似乎變得以「西方」人為本,一切的事物均是為其服務,明明證實了日心說,卻怎麼還是認為世界只繞著自己轉呢?
ns 18.68.41.175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