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來分析一下題目:為什麼要讀書?
我會將題目分成三部分:⑴「為什麼」——最簡單的部分,詢問理由;⑵「要」——在本次審題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很容易產生歧義;⑶「讀書」——從意義層面是次要的關注點,但也是本文章的主體。
如果有人在「要」字上思考了,就明白如何理解「要」在此語句中是很重要的,它將會導致兩種完全不同的句意。
但在此之前,先把創挑主對於「讀書」的定義說一下,好方便之後「要」的解析。題目的「讀書」到底是窄義的「閱讀書籍」就是了,還是比較廣義的「追求知識」甚或「接受體制式教育」呢?基特就此在序章詢問了創主,並從而可以肯定了問題之「讀書」定義:看書,通過辨認、理解與分析的過程,從而達到吸取書本內傳遞的知識的最終目的。總之,這個行為必然要跟書本聯繫在一起。
「要」在這裡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
一是「必要」(「進食是人類必要的本能活動」),二是「需要」(側重應該要具備、一般都要具備,但結果不一定具備;「我需要愛情的滋潤」)。可能有部分的讀者看到題目,會認為「讀書是有必要的」正確,但這跟現實界事實相衝突——世界上,依然有許多目不識丁的人存在,有人終其一生都沒看過一本書(例如上個世紀的中國,哪怕新中國成立後,農民依然佔了中國人口的大多數,並且他們教育程度很低,不識字),但這部分的人兒不還是活得好好的嘛。所以,尋思再三,「必要」之意都是不可取的,讀書從來都不是必要之事;通過排除法,題目之「要」取「需要」之意。
到此,進入簡短地回答題目的環節(終於!)
我的答案毫無例外,就是——有需要。
馬克思都說過:「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書是人類的產物。正是因為知識過於龐大、繁雜,而每個前人以及還在世上的人類,都想要把自己在知識之滄海中攫取到的一小部分所知所想記錄下來,把智慧傳承,並供有需要之後人參考與跨越時空的協助,知識的載體——書——才會誕生。
當你有機會,你就要去讀書。而且其實不應該只是讀書,而是要讀對書、讀好書,讀透書,要把書內文字轉化為你大腦的固定內存,供你隨時隨地提取使用。
假設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類都擁有至少一項興趣,並且願意為之去努力,那麼閱讀相關的書籍吸納相關知識,將會是你可以實際努力的一個途徑,而這個途徑,也會很高效。想要當漫畫家的,需要看漫畫創作的技巧書,或許也會很喜歡收藏漫畫;喜歡追求音樂的,也需要看樂理書和樂譜;想要當醫生的,除了真切的實習工作,也免不了要啃大部頭的醫書呢。
上面這個原因大概很爛大街了。
我的看法,說到底,就是「需要」。根據你的年齡,根據當下你的生活面貌,根據你所追求的人生方向,去選擇你所需要的書籍,讓它們好好地幫助你。
你不一定要讀盡所有範疇的書,涉獵一切,除非你的願望就是如此。
如果你已經是個很好的好人,那也可以讀點書,錦上添花,讓你成為更好的人。
到此,說個題外話:
那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一本書裡某位作者的想法,而我一直烙印心上——世界上沒有所謂的壞書。
所有的書都會給你某種知識。就算看不屑於拍衣服的寫真集/情色小說罷,不也是能給你關於男女性器官甚至人體的深刻且細緻資訊嘛,如果你還恰好是個肉文作者,強烈的視覺刺激將會給你留下持久的圖像記憶,那麼也很有利你在寫肉文時腦補生動、活色生香的情節畫面是不是(・ิω・ิ)✧!(當然不是想鼓勵你們做這些事,只是舉個例子XD!)
假若讀者看完這篇累贅處處的文章,也稍微同意「讀書是需要的」,那麼基特送上此文最後的一句話:
僅僅是書的話,它們是客觀的存有物,如何更好地利用它們去達到自己打開這本書的目的,才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