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锁定
==# Alcon自述 -18 #==
我望著木星懸掛在天空,一部分被太陽照亮著像一輪巨大的彎月,而且是色彩豐富變幻的彎月,由於潮汐鎖定,這個溫室所在的位置看到的木星始終是固定在這個位置,只是太陽照著木星的角度形成的木星表面的陰影和亮面隨著時間持續變幻著,我把父母親的手環摘下來換到右手,然後繼續把右手放在Ami 背後摟緊她。
== # 章節引用結束# ==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HmMSZdTkx8
維基百科上的定義是:潮汐鎖定(或同步自轉、受俘自轉)發生在重力梯度使天體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另一個天體;例如,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t0ks3Wac2
潮汐鎖定的天體繞自身的軸旋轉一圈要花上繞著同伴公轉一圈相同的時間。這種同步自轉導致一個半球固定不變的朝向夥伴。通常,在給定的任何時間裡,只有衛星會被所環繞的更大天體潮汐鎖定,但是如果兩個天體的物理性質和質量的差異都不大時,各自都會被對方潮汐鎖定,這種情況就像冥王星與凱倫。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DHpeHbkYY
這裡面的“重力梯度”又稱為潮汐力,也就是引力相互引起的一些形變,對地球來說比較明顯的就是海水被拉高了形成潮汐,其實地球的地面也被拉起來了只是感覺不明顯,而對於月球來說就會比較明顯導致月球被鎖定一面始終朝著地球,木星的歐羅巴也是處於這種情況,永遠以同一面面對著木星,而且因為歐羅巴內部受潮汐加熱效應,可能會表現為相對溫暖的地表下的海洋,所以故事中也有Alcon和Ami潛入歐羅巴的海洋去遊玩的描述。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07BJ0elMI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CEbpuvZVo
曲率引擎
==# Alcon自述 -8 #==
這套著名的引力波探測系統已經運行並持續觀測了30多年後退役了,目前正在研究的曲率推動就是基於理論和這套系統的觀測結果,而可用的曲率引擎根據預測還需要十幾年才會出現。
== # 章節引用結束#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ouxbP6vaK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lQ2YKbkrF
引力/重力波探測器 - LISA 和 烽火 I / II
==# Alcon自述 -8 #==
取代LISA的是更龐大更精確的的採用的日心軌道的2套等邊三角形引力擾動探測系統,而這兩套等邊三角形的系統也組成一個巨大的六邊形系統陣列,這套巨大的日心系統被命名為“ 烽火I“ 和 “烽火II" ,除了引力擾動探測,也用於目前的太陽系內外各個飛船,衛星城和母星之間的資訊中繼。
== # 章節引用結束#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zE2pwoYzp
重力波/引力波和曲率引擎始終是在一起的話題,先說引力波的探測,這個探測器的原理類似於最早的邁克爾遜.莫雷 實驗,就是讓一束光經過分光器之後分別往兩個方向前進,然後被反射回來進行干涉,如果這兩個方向的距離沒有形變,那麼干涉結果就是相互抵銷,而一旦一個方向上的長度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空間被扭曲了),就會形成相位差,在偵測器上產生干涉,因此感應到重力波。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7sU3jV8sL
邁克爾遜.莫雷實驗圖示: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X1u7BArXs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sicNZerGY
前幾年人類探測到引力波曾經引發了一大波熱潮,這背後所用的設備就是 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語: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縮寫:LIGO)是探測引力波的一個大規模物理實驗和天文觀測台,其在美國華盛頓州的漢福德與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分別建有雷射干涉儀。利用兩個幾乎完全相同的干涉儀共同進行篩檢,可以大幅度減少誤判假引力波的可能性。[1]干涉儀的靈敏度極高,即使臂長為4千米的干涉臂的長度發生任何變化小至質子的電荷直徑的萬分之一,都能夠被精確地察覺。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CgHJpQOxo
而激光干涉太空天線(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LISA)是一個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太空總署(ESA)合作的重力波探測計劃,由於募款問題,美國太空總署於2011年宣佈終止合作關係。歐洲太空總署因此修改任務概念,於2013年宣佈改名為演化激光干涉太空天線(Evolved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eLISA),其實原理和LIGO差不多,就是變成一個跟著地球走的超大等邊三角形空間探測器,每個三角形的邊長是 5百萬公里: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7ogd7kWUB
LISA系統圖示: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wwS1hKhOj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kjIQQc2XG
LISA這套系統預計是在2030年之後才會投入使用,小說中說這套系統已經退役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2套更巨大的環繞太陽的系統,其實就是2個等邊三角形的系統,形成一個六邊形的系統,而那時候的星際勘探很多飛行器會廣泛分佈在整個太陽系內,必然會有一部分和地球之間會被太陽隔開,那麼這個系統既是引力波探測器又用於太陽系內通訊中繼,類似中國長城上的烽火傳訊,因此被命名為 烽火 I / II 兩套系統。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aS7z8P7dn
核聚變約束/工質推進
==# Alcon自述 -13 #==
對於3137這種需要執行勘探任務的飛船,需要頻繁改變航線和加減速甚至啟停,無法採用這兩種代表未來的技術,只能使用初步實用化的可控核聚變和已經非常成熟的工質推進技術,而外太陽系的氣態巨行星基本上是氫氣和氦氣為主構成,則成為絕佳的聚變引擎的材料和推進工質來源,木星和天王星的補給站便應運而生。
== # 章節引用結束#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9jsBLO3e8
核聚變其實不是什麼新概念,太陽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核聚變工廠,而人類在引爆氫彈的那一刻已經宣告可以“造成核聚變”,但是,這個和“可控核聚變” 還離的很遠,要拿來做核聚變引擎,“可控”是關鍵,目前比較可實現的技術是慣性約束和磁性約束,但是也只是能實現幾秒或者幾十秒的可控時間,最近的新聞是可以維持超過1000秒了,這也是未來的能源發展方向。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YGNcP0bm0W
那麼對於核聚變引擎,在太空中作為飛行器的動力,一般比較常見的思路是採用核聚變產生的等離子體進行推進,但是小說中提及,勘探飛船需要大量的機動飛行動作,所以,等離子體雖然溫度高速度快但是相對推力還是小了點,對於需要大量機動的飛行器,採用核聚變來把能量轉移到傳統推進工質並噴出的效果可能會遠超等離子體,所以文中大部分的描述都是說在 “補充工質” 而不是“補充燃料”,雖然核聚變也需要原料,但是比起推進工質的量還是少的多得多。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Cs5ExLr2O
彗星週期
==# Alcon自述 -31 #==
在這裡,我又見到了另一顆不知名的彗星,Mars計算出它的公轉週期如果按照這個角度和速度,大概是1萬2千年,它的彗尾還沒那麼明顯,隨著它離開柯伊伯帶深入太陽系核心,物質迅速揮發拉長彗尾,會在沿途拉出一道長長的光芒, 在母星上的人類或許會讚美它的美麗,而它的生命也會迅速消退,對它來說,縱然有著1萬2千年的週期,可是它可能連一次完整的生命都沒有走完就已經消失殆盡...
==# Alcon自述-13- #==
Mars提醒我不久以後可以看到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109P/Swift-Tuttle),這是一顆周期大約133年的彗星,而且幾千年後可能會非常接近甚至撞擊地球或者月球,因為距離比較遠而且可以位於在 3137前方,Mars建議不停止離心力以節省工質,直接觀測即可
== # 章節引用結束#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DuNc6Nhna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sRePwoZ2w
截至2014年末,太陽系內擁有永久編號的週期彗星共有314顆。但是對於未編號的彗星,其實我們的紀錄比較零散,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柏帶。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奧爾特雲,主要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銀河潮汐的重力攝動而直接朝向太陽前進。雙曲線軌道的彗星可能在進入內太陽系之前曾經被沿着雙曲線軌跡被拋射至星際空間,則只會穿越太陽系一次。所以,有些彗星,即使有這所謂的理論週期,但是在路上就被太陽蒸發殆盡是常有的事情。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xFg7mmw7T
109P/Swift-Tuttle 這個彗星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詢一下,幾個測算顯示: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RgQhE68Gc
2126年會在離地球大概0.153AU的地方掠過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UN7L6jq7u
2261年會在離地球大概0.147AU的地方掠過
3044年會在離地球大概0.011AU的地方“掠過”(或許這時候就會撞上了)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EoPAncwWlL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Vl7lnTxhF
卡西尼-惠更斯號(Cassini–Huygens)土星探測計劃
==# Alcon自述 - 12 #==
“經過20年的探測任務,惠更斯號最終長眠於土衛六,而卡西尼號則按計劃沖入土星大氣完成最後的觀測和自我銷毀任務, 地球時間2017年9月15日,卡西尼劃過映襯著巨大的土星環的土星天空,一路燃燒殆盡”
== # 章節引用結束#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39fF6GzMY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1qTHTbfrM
卡西尼-惠更斯號(英語:Cassini–Huy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7lDEBwBv5
gens)是前往土星系統的一架旗艦級太空探測器,也是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義大利太空總署(ASI)合作進行的任務。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utwuvLEYSM
整個任務分為兩部分:環繞土星的卡西尼號(Cassini)與在土星最大衛星土衛六登陸的惠更斯號(Huygens)。兩具探測器由泰坦四號B型運載火箭搭載,於1997年10月15日一同發射升空,並於2004年7月初抵達土星軌道,隨後在同年12月25日分離。惠更斯號於2005年1月14日成功於土衛六的阿迪立地區著陸並傳回數據,是首具在外太陽系天體完成登陸的探測器。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8wHaezZmn
而卡西尼號自入軌後持續運作超過13年,直到2017年9月15日按照指令操作進入土星大氣層焚毀。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zvaNQnX7T
卡西尼號墜入土星大氣層的模擬視頻,總長3:55,從2:45開始講述最後的進入,任務至此終結:
21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M3NkAoh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