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筆記:
現在有點飄了,寫小說的描寫比喻終於找到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帶來了一種柔和荒涼卻又陌生驚艷的效果,真是太讓我興奮了。
我在小說裡有寫一個我很喜歡的句子:17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9u9FmPpHu6
在把生死這個問題拋給他父親時,在寂靜的夜晚如此激烈的對峙中,他也許意識到了,有一天,他父親的房間會變得空蕩蕩,衣物錢包和一些相冊,會被打包走,床和被子會被清理乾淨,不留污漬,待塵埃似的陽光飄進房裡,落滿所有家具一層薄薄的灰。
(啊!明明前面是這麼激烈的情節描寫,後面的想像(或者也可以改成比喻)卻是如此輕地放下,有一種溫柔敦厚的感覺,還有一種往事皆走,事物不再的荒涼哀愁。)
當然,如果能結合上下文我相信會有更好的效果。不過這比較不像正宗的比喻形式,只是個範例想法,之後可以依照這種感覺去做比喻的嘗試。
我要說的是,比喻的不同選擇寫法,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關於比喻的寫法,我最先遇到的問題是:要陌生化而突兀?還是要吻合語境卻平庸?
一開始我選擇的是後者,也許是看雙雪濤的小說看多了,很想試試看那種宛如電影長鏡頭一般,隔個幾百公尺遠遠地望著爆裂的事件寂靜地發生的那種感覺。我當時並沒有注意到陌生化的問題,總是想著先塑造好氛圍,然後比喻所選用的意象則是隨意就好,從我腦海中,從我紀錄的筆記上,找一個順眼地填上就好。但後來發現這樣會導致文字的同質化,缺乏變化和巧思的美,太乏味了。說到底,還是沒到那種程度去駕馭雙雪濤那種文體。
之後看了駱以軍的文字才恍然大悟,原來比喻還可以這樣寫的!駱以軍擅長寫那種長串複雜結構又古怪意象的句子,看了他的文字,才漸漸理解好的比喻應該是如何的。如果說單個物件上的比喻:A像B,若B的存在與A是毫無關聯,會顯得過於突兀,破壞氛圍;那如果今天把B換成一個情境,突兀的問題就能減輕許多。
比如: A做某件事,像在XX場面的B做另一件事(細緻描寫那個畫面的一磚一瓦,所有細節)。
如此便能達到既陌生化,也能保有氛圍上的連續。
但後來又遇到另一個問題:駱以軍式的文字,整個句子會變得冗長而帶著詭異氣息的恐怖氣氛。私以為這是對於我寫小說不利的,因為我所希望達到的是那種冷淡的感覺,我還是忘不了那種獨立電影味道的冷冷的文字,不希望這種濃稠形容詞的句子出現太多。
當然解法其實不難,選擇一些陌生化但稍微平淡柔和的意象情境就行了。但這卻困擾了我非常久的時間,我是到今日才想到這一層的。修改了一下之前寫的句子,這樣一看,確實感覺好多了,尤其結尾部分,特別有效。
ns 18.68.41.17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