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lightww.com/?p=19324&fbclid=IwAR1xOsKl_kjywPvCAK7usWQPMig8fc5Ticp8uviwCgqtt8xhCO62awK0Qx4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NXlHtCHG6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yrKx9x1CX
佛说:“告诉我,须菩提,亘古之前我随着燃灯佛修学的时候,我是否达成了任何真理?”
须菩提说:“世尊,您随着燃灯佛修学时,并未达成任何东西。”
“我再问你,佛是否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没有,世尊,他没有。原因如下:一个美好世界并不是美好的,它只是被称为‘美好的’。”
“确实,须菩提。以下是核心要义:所有的菩萨都应该培养一个纯净、清明的心,不依赖视觉、声音、触觉、味道、气味,或心中生起的任何念头。菩萨应当培养一个不住于任何地方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yGGi75uvu
这是《金刚经》最深奥的一个章节。它道出了最核心的要义,而且是以无懈可击的清楚语言表达出来。史蒂芬曾告诉我惠能大师的故事,他就是听见这个章节的最后一句话,顿时整个心豁然开朗,立刻悟出个中真谛。我并不讶异,如果你在寻找一句最清楚明白、简单明了的建言来描述如何保持宁静,这句话很贴切:“培养一个不住于任何地方的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7yLAPZdlz
佛陀谈到在一个过去世师从一位古佛修学的事。在那遥远过去的当下,佛陀说,他获得开悟时,他其实并未获得任何东西。他在描述自己这一世的时候,也可能会指出同样的事:“当我坐在菩提树下,获得开悟,我并未获得任何东西。”我不知道这部经典的作者是否真的相信过去世。我认为他甚至不相信过去的“时刻”。他可能是使用过去世的语言在说明无论是三十一年前、十亿年前,或是一个片刻前,都同样地不真实,因为过去只是现在的一个念头(现在也是)。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QXaMicAhr
佛陀在此想要表达的重点是:即使是一个全心全意修行、致力于开悟的人,一个专心一致、在千百万个过去世都将自己奉献于觉知的人,也不曾获得任何东西。没有什么要获得的东西不是你已经拥有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全宇宙获得最高开悟的人拥有,而你自己“现在”没有的。这太震撼了,不是吗?!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K2fofmJbt
亘古年前的智慧并未改变,因为佛陀活在探究之中,没有什么能沾染他,没有能让他执著的念头。他永远都在自我测试、自我觉醒。人们说,有些西藏喇嘛记得自己过去投生转世的经验,但是,那样的故事对终结人类的痛苦有何助益呢?那不就是另一个身分认同吗?──事实上,是一长串的身分认同。知道很久很久以前,我曾是埃及艳后,或是玛丽.安东尼皇后,或是加尔各答贫民窟里的一名乞丐,对我有何助益?那些只是喂养小我的食物。你可以回溯到昨天的故事,可以回溯到出生之前是谁的故事,无论你从哪里探究都无所谓,那些都是故事,没有任何一个故事会比其他故事更深刻、更有意义。假设你是一名灵媒,出现了一些心像,在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国家,有一只盒子埋在一棵树下。有人找到了那棵树,在树下开挖,哇!看哪!盒子真的在那里!现在,你可能一炮而红,可以上“今夜脱口秀”高谈阔论。但是那能证明什么呢?这一切结束之后,当你在车子挡风玻璃上看到一张罚单,是否依然会觉得气恼?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1MYb9HQ3z4
让我们停留在此时此地,好好探究心是如何运作的吧!你所见的世界只是反映出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你的世界是丑陋、不公平的,那是因为你尚未去质疑那些让它显得如此的念头。随着你的心变得越来越清明、仁慈,你的世界也会越来越清明、越来越仁慈。随着你的心变得美丽,你的世界也会变得美丽。这并非你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而是你所见的一切无法不美丽,因为你只是在看着镜中的自己。你已经学会如何质疑你的评断,而且不会执著于“美丽”或“丑陋”这种分门别类,因为你不会拿一件事和另一件事相比。你的心已经不再对自己玩这种把戏。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nZxsgUYdD
在我的体验里,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有它的美。以下就是我何以知道一切都是美丽的:如果我将事物视为不够美丽,我的内在会感觉不对劲。是真相让我们自由。当我质疑什么事物不够美丽这种想法,整个世界会变得像蓝天那样美。我会明白,没有什么是无法接受的。有些人刚开始很难接受这个概念,因为要了解这件事,我们必须先失去整个世界。我们很害怕失去那个由对立面构成的世界,因为我们依赖它维持自己身为合理受苦者的宝贵身分认同。有些人宁愿要“对”,也不要自由。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MQOjxp1k7
佛陀说,任何想要免于受苦的人都应该培养一个纯净、清明的心,不依赖视觉、声音、触觉、味道、气味或心中生起的念头。这完全正确。就我的经验而言,这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任何你所看见、听见、触碰、品尝、嗅闻、感觉到或思考的,都不是它。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p83qja9aS
心,先于任何它所感知到的。它纯净、清明,完全对一切敞开:对表面上丑陋的和表面上美丽的一样敞开,对拒绝和接受一样敞开,对灾难和成功一样敞开。它知道它永远是安全的,它对生命的体验是不间断地流动,它不会在任何地方着陆,因为它不需要;再者,它认为在一个地方着陆是种限制。它注意到它所想的每一个念头,但是不会相信任何一个。它了解永远不会有任何坚实的立足之处。从这份了悟流露而出的是自由。当探究在你内在是活生生的,你所想的每一个念头都会以问号做为结束,而不是句号。那就是受苦的结束。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uqYlxxPa1
Q. 我们如何培养一个“不住于任何地方的心”(无所住的心)?
心在能够住于任何地方(有所住)之前,必须先存在。了解到心不存在,就是了解到它无处可住留。对我而言,停留在质疑内就够了。
Q. 你的心会住于任何地方吗?
如果它可以的话,它就会。
Q.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开悟就意味着获得什么?
我不知道,其实那意味着失去一切。
Q. 培养一个纯净、清明的心,不依赖视觉、声音、触觉、味道、气味或心中生起的念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视觉、声音等都来自于心。心创造出它们,但不表示它们就是真的。如果你能了解它们都是梦想出来的,你就会了解作梦者也是梦想出来的。
“当探究在你内在是活生生的,你所想的每一个念头都会以问号做为结束,而不是句号,那也是受苦的结束。”
6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FfNe0wUzs
本文摘自《转念,佛心自在:拜伦.凯蒂与《金刚经》的对话》
一中心出版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