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中國的唐朝以前,日本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日本現有的文字,都是唐朝時代的中國傳過去的。
上面就有一張我從網路上搜尋得來的,以上古日語寫成的文字。要是你認真看的話,你就會發現每一隻字你都看得明,但是加起來就完全不明白他在說甚麼。那是因為他們把表意用的漢字用來表音。如表示あ音的漢字有阿、安、英、足,表示い這個音的字有伊、怡、以、異等等。
問題來了,用來表示は的漢字有以下:
八方芳房半伴倍泊波婆破薄播幡羽早者速葉歯
如果以上20隻字,我認識其中15隻,而對方又剛好用我不認識的五隻字跟我溝通,那我不是看不明白嗎?於是聰明的日本人就把這些假借字簡化成平假名好方便閱讀,就是上一課我們學的あいうえお這些平假名。
唐朝時代的中國除了把文字傳到中國以外,還把一些日本本國原先沒有的概念傳了過去。而這些原先沒有的概念,要用日語表達出來的時候該如何是好?然後日本人就把漢字的讀音直接轉換過去變成當地日本語的一部份。
轉換過去的文字舉個例說有歴史(れきし)、練習(れんしゅう)、説明(せつめい)等等等等,因為太多就不在這裏舉例了。這部份讀音與中國字有九成相似的文字,我們稱之為音讀。
與之相對的是訓讀,就是日本本國原先已有的文字。例如岸(きし)、岩(いわ)、光り(ひかり),這些讀音與漢字完全不一樣,我們稱之為訓讀。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哪一些字是由中國傳過去,哪一些字是日本本身已經有的。
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決。
不知道大家在看完五十音圖之後有沒有一個感想,就是這發音太簡單了。
對啊,如此簡單的發音要表達非常複雜的意思,當然就出現了很多相似音、甚至重複音的文字。
例如はし可以表示橋、筷子、甚至是跑的意思。
あめ可以表示下雨或是糖果。
かみ可以表示神明、紙張或是頭髪的意思。
最經典的是曾經有一個人寫了以下一句句子:もももももも。
他在寫甚麼呢?根本沒有人看得明白。但是如果寫漢字的話,意思就很清楚明白了:桃も腿も。原來他想說桃也、大腿也。因為桃和大腿兩個字都是寫作もも,而「也是」這個字的平假名剛好也是も,結果就造成以上的誤解和混亂。
避免誤解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使用漢字,藉由漢字的表意能力排除不必要的誤會。「桃も腿も」這個寫法是不是比「もももももも」清楚很多?
自此,日本的文字系統基本上已經達致完善好,如果美國的黑船沒有駛入日本境內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