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同,光年間救國運動的起落
第一節洋務運動
原因
1:內憂外患一清代在道光中葉以後,國勢日益衰弱,外有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的入侵,內有太平天國的起事。 在內憂外患重重打擊下,朝廷為了挽救國運,就在同治年間,推行了一項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洋務運動。
2:親身體驗一部分清廷的官員親自體驗到西方的先進武器和軍隊編制的效用,成了日後推行洋務的中堅分子。 在中央以恭親王奕新為主,地方上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骨幹。 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 張之洞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有中國優於外國的想法。 。 可見洋務派仍抱經過富國強兵:洋務運動初期講求「強兵」,以軍事建設為重心,設立現代化軍隊,興辦軍事工業,製造槍砲船艦,希望「師夷之長技」達到「制夷」的 目的。 中期以後講求「富國」,興辦實業,像電報局,輪船招商局,各煩織造廠,修築鐵路和開採礦產等。 外交育才:近代的外交政策和觀念,亦在這期間形成,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派遣外交使節。 在培育人才方面,派遣學生分赴各國留學,設立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又透過「翻譯學館」,把許多西方的新知識傳給中國知識分子。 失敗原因領導人觀念錯誤一領導洋務運動的人,只求治標,始終未能在政治,經濟,教育各方面作治本的改革。 守舊派的阻撓一慈禧太后和朝中的頑固守舊派,對洋務運動百般阻撓,甚至挪用海軍的經費來修建頭和園。
影響
1.洋務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它是我國近代化的開端,掀起國人興辦近代工業的風氣
2.創辦了新式陸軍和海軍
3.外交機構的設立和外交人才的培養,也使中國與世界 的差距得以縮小4.洋務運動可以說是為我國工業,國防,外交奠下初步的基礎第二節中日甲午戰爭戰端引起一日本自從公元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後,便實行變法維新,國勢 驟盛。 它先併吞了琉球,進一步謀取朝鮮,繼而進窺中國戰爭爆發一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 朝鮮政府無力平亂,請求清廷出兵,並照會日本。 亂平後,日本不但不撤兵,還拘捕朝鮮國王,清廷知戰事難免,即派兵萬餘人馳赴朝鮮平壤,又海運千餘人往牙山增援。 日艦首先擊沉清廷運兵船,向清軍進攻,兩國正式宣戰,史稱甲午之役。
清軍連戰失利,陸軍不久便退出朝鮮,北洋艦隊也在黃海遭到挫敗。 日軍攻陷旅順,大連,最後,威海衛也告失守,清廷無法抵抗,終於在日本的馬關訂立了。
《馬關保約》
其中的要點有:《馬關條約》 4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8WUkTlpwd
1.中國承認朝鮮獨立自主
2. 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
3.割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4.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5.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影響日本在中國設廠,列強紛紛 效法,嚴重打擊我國的工商業發展;割地和賠款更刺激了西方列強從中國爭奪利益的野心。 此後數年,列強紛紛強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使我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
德國強借膠州灣九十九年
;俄國強借旅順,大連二十五年;英國強借威海衛二十五年,並擴展九龍界址(即r新界』),租期九十九年
; 法國強借廣州灣九十九年。
勢力範圍是指列強在中國各自在一定範圍內劃為自己享有政治及經濟權利的特殊區,他們強迫中國承認或互相協議不可將該區和利益轉讓與他國。
當時,俄國以長城以北為勢力範圍,德國據山東,英國據長江流域,日本據福建,而法國則據西南各省。 [門戶開放政策]精神機會均等,利益均霑內容一各國在勢力範圍相同權利關稅率一致,由中國徵收何以接受此政策? 因為當時列強互相牽制,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佔中國,既然可以「機會均等,利益均霑」,所以列強同意此政策。 第三節維新運動背景一甲午之役顯示了洋務運動是失敗的。 馬關條約簽訂後,國家面臨被瓜分的危機。 有識之士認為必須在政治上革新,才能圖存。 這樣便掀起了變法維新。 光緒帝年青有為,早有變法圖強的意念,公元189 8年初,德國強佔膠州灣的消息傳出後,全國震動。 康有為再次上書,光緒皇帝深受感動,於是決心變法。 經過一康有為知道風氣未開,變法不易,便大力宣傳維新思想。 他在北京組織「強學會」,刊印雜誌
;他的學生梁啟超又在上海主編《時務報》,極力鼓次法,各省紛紛成立學會,都以變法圖強為宗旨。
失敗原因一
光緒帝召見康有為,擢用譚嗣同等人在豆機處幫助起草命令和批閱奏章。
一百日之間,頒布了幾十項變法維新的政令,推行太快。 一新政推行各方面的革新,引起了守舊大臣的反對。
為了維護本身權益的滿洲親貴,便和慈禧太后密謀廢帝。
光緒帝本想藉助袁世凱奪回實權,竟被袁世凱出賣。 慈禧奪去光緒帝的權力,把他囚禁起來。
一公元1896年9月28日,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楊深秀等六人被殺,時人稱為「成戈戌六君子』。
影響維新運動大カ介紹西方各種制度和 學術,使國人眼界大開,吸收了不少現代的新知識。戊戌政變後,保守大臣重新掌政,仇外心理加強,政治更趨腐敗,使更多有識之士明白到推翻滿清政權,是我國 唯一的出路,於是加入反清的革命行列。
第四節義和團與八國聯軍背景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之役的五十年裏,清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
為解決巨額賠款,清廷不斷 增加賦稅,列強的經濟侵略更使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英法聯軍之役以來,允許外國教士自由傳教,不法的教民假借教會的特殊勢力,欺壓鄉民,以致排外仇教的情緒極為普遍。
庚子事變一公元1900年
義和團在北京大肆進行排外活動。
日本公使館的書記和德國公使也在混亂中被殺。列強除提出嚴重抗議外,並準備對我國;但朝廷裏圍繞著慈禧太后的 一班昏庸頑固的大臣,全都認為這是洗雪國恥的良機,終旅決定向各國宣戰,並命令義和團進攻各國駐北京使館。一早在清朝向各國宣戰前,英,美,日,德,俄法 ,奧,意八國已組成聯軍攻陷大沽。到清廷下語宣戰後,聯軍再佔領天津,並攻破北京。這一議我國所受的損失與創傷甚大。
《辛丑條約》
一公元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
1.賠款四億五千萬兩,分三十九年清還,連利息共九億八千萬兩
2.拆毀大沽砲台
3.北京, 天津至山海關,準許各國駐兵。 影響《辛丑條約》準許外國在北方要地常駐軍隊,又拆毀大沽砲台,北京的國防屏障盡撤,伏下無窮的後患。 賠款數目鉅大,連利息近十億而,國計民生更加陷於絕義和團愚味暴慶的行為,引起各國對中華民族的蔑視,嚴重損害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東南互保】八國聯軍入侵期間,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及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各地總督,與上海各國領事簽証
《東南互保章程》,聲明不會奉行中央宣戰的指示,並與洋人 互相保護東南一帶。
事後清廷不加追究,結果埋下日後軍閥割據的禍根。
第五節清末的立憲背景
一庚子事變後,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境內展開,遼河東部為交戰區,結果日本戰勝。 當時國人多認為日本強盛,是由於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於是人們如不立憲,國家便無法圖強。
經過一1908年
頒布《各省諮議局章程》,《議員選舉章程》及《憲法大綱》,規定的君權太大,絕無民主精神。
-1911年成立內閣,十三名內閣大臣中,滿人竟佔八名,其中五人更是皇族,時人譏為「皇族內閣。影響立憲的騙局把清廷的保守頑固完全暴露出來,真正 立憲人士的夢想完全雲,從此對清廷不再存有希望。
不少原是立憲派的分子,也投向革命的行列。 就在「皇族內閣」成立後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終於爆發,滿清皇朝也因此滅亡。4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1VUGaCaxLO
4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DqRqZR1kDR
41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r2AtNTn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