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這裏可以找到陳大錦(誤)。
咳、抱歉,再來一次;正經,正經。嗯。
首先,這篇的場景設定,非得要提一提。
相片中的觀音廟,的確就是神功後嗣的主要場景之一。它大概是全文中最貼近真實的地標。其餘的地方,我也是有悉數加加減減的。
看回開檔的時間,這文章是八月尾寫完了五萬多字的繫師後,轉念一想開始的。九月中,用了十幾天寫設定,過程非常迅速(對比起繫師改了又改的幾年難產…)。
九月三十日,我開了上篇的文檔。想說要先去取景,到紅磡走走感受一下。豈料疫情一直不穩,所以除了上班都沒特別出外亂逛。上篇的印象,大概是依靠一直在腦海中的紅磡記憶,加上一些搜網的照片拼湊的。
尤其是觀音廟的部份,因為仍沒親自感受空間,很擔心出入太大。也許有人會問,嘛這衹是小說吧,虛構成份本來就多。
不過,這篇之所以會面世,不多不少因為我對出生地的執念。一些現在衹能存在腦海中的回憶,我想向這拉扯我長大的地方致敬。也想讓多些人注意一些香港貌似不聞名的文化,比如,宮廟。
所以這老廟,我寫的時候是比較緊張…
其次,在我印象中深刻的香港文化方面,我也嘗試多多著墨。用盡所有描寫方式去表達:除了看到的、更有嗅到的、吃到的、聽到的、摸到的;最後,還有意識流些及比較困難的第六感描寫。這部份,在有「靈」感的人來說會比較有概念。嗯,雖然第六感的描寫上篇暫且不算很多,請期待中篇吧!
過程中寫得很愉快之餘,也讓我更留意每天在走的路,更珍惜當下仍很「香港」的風貌。希望同住這地的大家,有空的話,也抽些時間從電話抬頭,好好看一眼那些有特色的唐樓、小巷吧!
最後,這三個月的連載,非常感謝有閱讀、喜歡、加書櫃及打賞的各位。
我想趁機會特別感謝爱野美子,一直在陪伴我反思和走過低潮;另外是晴山霧隱大神,非常感謝那迅速的喜歡、打賞及用心感想,令神功後嗣熱鬧起來了~
既然說起了描寫,我倒想提出一個在蕉園看到過幾遍的有嫌「描寫太多」的奇異看法。
小說的文體理應佔大部份都著墨描寫,以上面提及的六種描寫,加抒情,基本就是一篇肯定合格的小說了。
而且描寫的多寡也是作者控制小說節奏及氣氛的主要來源。比如,我會用六百字來描寫一根草如何被風吹翻飛,是因為希望讀者屏息細物,來慢下步履咀嚼情景。一根草隨風吹翻飛的景情也可加入光或陰的天色,來制定意識流的表達孰正孰負。
「陽光把小草照得閃閃發亮、隨風活躍」和「烏雲密布的天色下嫩草啞致、任風兒胡亂擺佈」,這樣已經表達了完全迥異的感覺了,對吧?
別誤會,我不是在教學。畢竟創作是沒工具書的。所以,這算拓展思維,亦在為自己的作品解畫。
我的文章描寫非常多也非常細,但你盡管把每一節抽出來問我「為了什麼寫」,我肯定能給你個原因。對於一邊同意角色應該立體的作者們,我看到不少都沒走到這步。
描寫。
不單角色本身。
不單角色的說話。
不單角色的行動。
也應該在角色接觸的人、事、物上。
有聽過法醫學的Locard's theory嗎?"With contact between two items, there will always be an exchange."
「凡有接觸,必留痕跡」這點,在刻劃人物上,非常實用。
角色放下一包煙。這樣的確可以完了,不用再闡述了,夠了。商業上的寫作,的確這樣,點到即止。但如果是愛寫作的,難道也得這樣做省油的燈嗎?
角色放下一包煙、放在哪裡、為什麼、放了多久、放的時候有誰看到;這些延伸,不是已經足夠組織一個小事件了嗎?多一個小事件,不就讓讀的對角色印象更深刻了嗎?
「多餘」這感想不禁令我反思,是現代人速食文化的垢病影響、自我中心主義過剩、還是純粹基本功欠奉?
我欣賞著墨描寫的作者們,用自己的觀察來剖析人事物;這就是一個作品的基本價值,不然,我們為什麼會看小說呢?
若大家也衹是用血來比喻紅色,文章有什麼樂趣呢。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不要放棄描寫。真的喜歡寫作的話,亦請多多精進描寫的功力!
ns 15.158.61.5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