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難度:⭐️⭐️⭐️
要不要接種疫苗?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早已接種過。在香港,初生嬰兒至就讀小六,衛生處皆有列出建議接種的疫苗。找回針卡來看,有十多支不同疫苗的記錄是正常不過的。但打了那麼多針,我們是否知道為什麼要接種?怎樣才算是一支有效的疫苗?在討論要不要接種之前,這些都是我們無論如何都要搞清楚的問題。
從中醫的角度,什麼是疫苗?
疫苗的發展歷史不算長,早於1567年開始,就有關於疫苗的記載。較為可信的史料是俞茂鯤的《痘科金鏡賦集解》:
「又聞種痘法起於明朝隆慶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姓氏失考,得之異人丹傳之家,由此蔓延天下。」
這裏所說的「種痘」就是人痘接種術,用於對抗令人聞風色變的天花病。當時常用的方法有天花泡浆或痘痂接种,但這些方法本質上都是人為地讓接種者感染天花,至於感染過後存活或死亡,全看那個人自己是否能夠抵禦。
隨著疫苗技術的提升,以及製備工藝的進步,疫苗可分為含有活微生物體或不含活微生物體兩個總類。但在中醫看來,不論是哪個總類,都是屬於病邪,但邪氣不盛。《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說過: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反過來說,則是《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的: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所以是否能抵抗病邪,不被感染,到頭來還是看正氣的盛衰。中醫認為,正氣就是人體擁有的抵禦疾病的能力,在疫苗的範疇,就是抵禦當中含有的病邪元素。若然正氣充盛,在接種疫苗後會產生的不良反應就會較少。若然正氣虛弱,則會正不勝邪,繼而發病,甚至病危。
正氣何謂盛衰?
正氣盛,則可以接種疫苗,當然前提是疫苗質量正常。這一類人都有以下的特點:腎精充盛,氣血健旺,能吃,能便,不畏冷,不容易疲勞,不容易感受邪惡而感冒發燒咳嗽惡寒,以及精神正常,心情舒暢。
若然相反,則正氣虛,不適合接種疫苗。若貿然接種,很大機會出現正氣無法抵抗邪氣,邪氣繼而傳內。疫苗傷人的邪氣屬於陰寒之毒,會跟據中醫關於「傷寒」的概念傳變。內傳則屬於裏證,傳入三陰經,先入太陰,影響脾胃,出現脾胃功能虛弱的症狀。再入少陰,病在心腎,出現嚴重虛寒,整體機能衰退的情況。最後厥陰,陰陽紊亂,寒熱錯雜,生死在一線之間。
現在進行中的疫苗接種計畫,在預約前都有政府提出的注意事項,當中包括有嚴重過敏史、對多過一種藥物類別過敏、或對藥物、其他致敏原或任何疫苗有嚴重過敏反應,以及患有慢性疾病或有其他疾病而不確定是否適合接種疫苗的人士,都不適宜預約接種。
這類人士也就是中醫所說的正氣虛的人,但問題是他們感染病毒的機會也比正常人高。那麼,面對嚴重傳染病,身體虛弱的人就完全沒有辦法了嗎?
沒有疫苗的時候是怎樣預防傳染病的?
疫苗不過是近幾百年的新產物,在這之前要對付傳染病或是疫病,對於各方醫學以至中醫來說都不是束手無策。若要預防疾病,中醫說的都是老生常談——「扶正祛邪」。方法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喝水,多運動,可以提升抗病能力。
除了注意扶助正氣,還要遠離邪毒。即避免到高危地方以及接觸患病之人,若必須要前往,則要儘量保持個人衛生以及配戴口罩。
如何看待病毒變種?
一種病毒若然不會變種,人在感染後康復或者接種疫苗後,在身體正氣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很容易會有長久的保護。人類製造疫苗,就是淘汰不夠強的病毒,但往後出現的只會是更強更高適應性的病毒。所以,面對經常變異的病毒,研發疫苗和新藥的速度是永遠追不上的。變相若只依靠疫苗,人類始終都是被病毒牽著鼻子走。
到再問到要不要接種疫苗?當然可以考慮的層面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足夠的正氣。既然不論是自然感染還是接種疫苗,都是要讓身體接受一次病毒的挑戰,何不讓自己有更好的體魄,讓身體有更充足的準備,從而獲得更高的勝算,足夠讓自己淘汰病毒,而非被病毒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