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難度:⭐️
「每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是在提倡進食蘋果的好處。而這句諺語來自西方,也有很多西方醫學印證這個觀點,但對於中醫,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看蘋果來源
蘋果起源於中亞,屬於是落葉喬木。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適合栽種於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深土為通氣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明朝萬曆年間的農書《群芳譜·果譜》最早記載蘋果:
「蘋果,出北地,燕趙者尤佳。接用林檎體。樹身聳直,葉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圓滑。生青,熟則半紅半白,或全紅,光潔可愛玩,香聞數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過熟又沙爛不堪食,惟八九分熟者最佳。」
其實在明代以前並沒有「蘋果」一詞,與之較為相近的果實有「林檎」和「柰」。在古代文獻的記載中,多數是指綿蘋果。而其性味主治亦在相近時期的《滇南本草》中出現:
「氣味甘、微酸,無毒。主治脾虛火盛,補中益氣。」
脾胃虛弱,中氣就會不足,而蘋果對於由此引起輕度腹瀉、便祕、消化不良、氣壅不通與高血壓等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看蘋果醒神
除此之外,《滇南本草》有另一段記載:
「久服輕身延年,黑髮。通五臟六腑,走十二經絡。調營衛而通神明,解瘟疫而止寒热。」
所謂的通神明即是增強思維,以至促進神經、心理的健康。適當食用更是有助延年益壽。當然也有部分人不適合進食蘋果,例如是患病的人。《名醫別錄》 云:
「多食令人臚脹,病人尤甚。」
蘋果作為藥食同源的其中之一,它一般會作為日常食物。若當作藥物,也可以有很多功效。不過這些功效並非獨一無二,即使不進食蘋果,仍然有很多藥物和食物可以代替。
#看蘋果之外
按照常理,我們都會覺得蘋果是拿來食用,但在《釋名》一書中,它竟有其他用途:
「柰油,以柰搗汁塗繒上,暴燥取下,色如油也。」
所謂的「繒」,即是絲織物,蘋果搗碎晾乾塗在其之上,就會好像油一樣,有上色的效果。
作為漆油,它所留下的痕跡就如它紅色的外表那麼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