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傳記式電影對我來說都有一種吸引力。The Imitation Game, Lincoln, Hacksaw Ridge, American Sniper, Bohemian Rhapsody, Elvis, The Untouchables, Whitney Houston,一個個真實的背景加上一個個真實人物的人生故事。觀看傳記式電影就如同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地探討一個陌生人的一生或者其對特定事件的心路歷程,這就是我覺得引人入勝的地方。
是次這套奧本海默,相比起Nolan之前的科幻電影如:Interstellar(蟲洞、星際旅行)、Inception(夢境世界之真實、催眠、心理)、Tenet(時間、時光倒流、命運) 等都少了一個可以引發更多聯想的主題。所以期待着這次Nolan會為你帶來甚麼嶄新想法或燒腦劇情的或許會對此片感到失望。沒有了吸睛炫目的主題,可以給予宣傳公司作宣傳的就是不用CGI而製作的「核爆」場面.............
以下內容涉及部份劇情,敬希注意!
以下內容涉及部份劇情,敬希注意!
以下內容涉及部份劇情,敬希注意!
-「核爆」場面
從Interstellar中我們見到,Nolan會盡力附合現時已知的物理現像。「光」跑得比「聲音」快,所以在「三位一體」的場面中那「遲來的」聲效特別震撼人心。老實說,爆炸場面較我預期遜色,不過在沒有用CGI的情況下,你還想怎樣?
- 非線性時間
如同在Dunkirk之中,用上多個人物的角度去組成同一件事,中間互有重疊。導演在此片中亦用上了非線性時間的表達方法:一條時間線講述奧本海默開發原子彈的過程、一條講述奧本海默後來受迫害的安全許可內部聽證會、還有一條是講述路易斯.史特勞斯接受上任商務部長的任前公開聽證會,從三個不同的面向去描述「奧本海默」這個人。三條時間線在本片中並不是「青>中>老」這般線性的表達,而是三個面向相互穿插,感覺就像是從某人的記憶之中搜尋「奧本海默」這一關鍵字一樣。可是,相比起Dunkirk的總時長的一百零六分鐘,本片總時長為一百八十一分鐘。以這種非線性時間的表達方法,在時長足足長了一小時十五分鐘的情況下,的確考驗觀眾的消化及記憶能力。
-黑白片段
印象中,大部份使用黑白拍攝的片段均是有關於路易斯.史特勞斯這個角色。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個在此片中擔當「反派」的角色所代表着的是潛伏在黑暗處的勢力、軍工複合體、幕後造王者。當劇情描述着這世界黑暗面的時候,就用上黑白的方式呈現。加上這個所謂「反派」的角色,是由人所共知,飾演「Iron Man 」這個Marvel宇宙中的愛國者——羅拔唐尼出演這個角色,有趣!而且,在聽證會的劇情末段,竟然還特別提及 JFK投下了反對票就更加有趣!雖然不知道原著是否同樣地有提及就是了,哈哈。
-道德規範的重要
此片簡單來看,就是歷史片,講原子彈的研發過程。但想深一層,電影想傳達的,似乎不止這些。電影有一段是這樣:由Matt Damon飾演的格羅夫斯問道:剛才他們提到的燃燒大氣層是甚麼意思?由Cillian Murphy飾演的奧本海默回答說:「在我們研發過程的計算中,曾認為原子彈引發的連鎖反應不會停下來。」格羅夫斯續問:「你是說如果我們按下那個按鈕,我們會毀滅這個世界?」奧本海默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那機會率幾乎是零。」「幾乎是零?」格羅夫斯問。奧本海默則反問道:「光憑理論你還想怎樣?」
從這段劇情我們可以知道,他們,這些掌握世界命運的人,是知道有毀滅世界的機會卻仍然選擇按下那個按鈕。而且從奧本海默意識到其研發的原子彈所造成的殺傷力的反應得知,他似乎在硏發的過程中真的沒有想太多其研發中的原子彈引爆會帶來甚麼樣的後果。他只是一心一意、聽從命令,用全力來研發以免讓當時的納粹德軍搶先研發成功。
這裏帶出的問題是:究竟人做事,是否真的可以只以「我只是聽從命令」來為自己開脫?
「奧本海默」這套電影,或者奧本海默這個人已為我們提供了答案。我們要考量的,不應只是該事物會直接產生甚麼單一方向的改變,我們更要思考的,導演已放在電影結尾——奧本海默引發愛因斯坦陷入深思的一句:「我們或許已經引發了那不會停止的連鎖反應。」
ns 15.158.61.4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