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便屢聽到人們為中文水平不復往日而感嘆,甚者痛心疾首,迄今未止。可惜,他們的哀嗚未夠淒慘,挑不動人們的心弦,以致現時的語文水平呈江河日下之勢。說來慚愧,我亦責無旁貸。雖未及使人絕望的程度,可也展示不了中文原有的優雅神韻。或許是因為香港血脈中的西洋成份過份強勢,沖淡了混和在血中的墨水,削弱了骨子裏的中華精神,成了個半吊子的中國人。半吊子的中文,理所當然是不正宗,再滲點英文文法進去,就更「地道」了。嘛,玩笑就開到這。借梁實秋一言,在這個有「不發言的自由」的時代,沉默是最後的一項自由,而我還想全名養壽。話說回來,我也盼能像古時的騷人墨客,隨意揮筆即成詩,或像朱自清和冰心等作家,愜意提筆,雅麗可誦的文章如泉湧,惟恨力有所不逮。思前想後,終給我探出因由來。全因我缺二者,一為詞𢑥,二為內涵。
詞彙乃語言的基石。一間牢固的房子是由一塊塊磚頭堆砌而成的,語言則是由一個個字詞組合而成的。常說中文博大精深,「博大」乃因背後承載着極為淵博的中國文化,衍生的字詞之多,不勝其數,「精」則為精簡,單憑一字半句已能道出意思來,而「深」為深邃,即使是相同的字詞,書寫的次序略有出入,意思已不同。唯有成功反映此四個本質,中文水平方算得上合格。然而,眼下我所擁有的建材數量有限,房子是能建得成的,但是一幢鐵皮屋。住不了人嗎?當然不是。可離「舒適」和「雅麗」邈若山河。
讀書時,不愛看書,更討厭謎語般的古文詩詞。看過的文章都是教科書上的,不然就是考試測驗時的。為應付默書考試而硬背的詞語也在宣告考試結束的鐘聲響起之際連同試卷一併交還老師。仍留存腦海的,就只有日常用語。偏偏,文章要美,就是要多利用日常用不着的詞藻,如此才能精鍊地表達自己,避開冗長。例如,「肅客入座」能取代「迎接客人並邀請他們入座」。在文章中用上這等詞句,品質格調彷彿躍升好幾級。當然,中文可沒有那麼的膚淺,能單靠一詞半語便使文章昇華,還得配合寫作手法,簡練且自然。就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句接一句的,流暢涓涓,沒有「多餘」的成份,渾然天成,文如其名,如輕柔的晚風,吹拂着讀者的心靈。
看書看得少,除了怪罪當年年少的自己,還能把半份咎戾推卸給科技。科技的發達除使社會進步外,還引發了一場娛樂革命。電視劇、電影、桌上遊戲、電子遊戲和音樂,再加上互聯網的出現,好看好玩的東西倍增,琳琅滿目,人們紛紛擱下書本,投身新鮮的世界。每天放學回家,先是看電視在播映的兒童節目,然後做功課,之後便要打開電腦,玩玩遊戲。各式各樣的娛樂如百花爭艷,閱讀這古樸的花兒逐漸被比下去,垂立一隅,俟候合眼緣的寥寥識花者。
互聯網打通了世界,抺去了隔閡,消除了距離。只消一機在手,即可瞬知世間事,與上億人聯繫。它於文明,是原始人生的首團火;於語文,是無色無味的慢性劇毒。文字,不再是人們遠途溝通的唯一手段;文章,亦非欲抒發滿腔情緒時人們會投靠的謀介。有所見,馬上舉高不離手的電話,把眼前的景致凍結在電子世界,擺脫時間的掣肘,多按兩下,轉發至不在毗鄰的友人或上載至社交媒體,再隨附一句像廣告標語的句子。所謂相片勝千言萬語,我相信世界上有上億的人皆深韙之。有所聞,直接錄音錄影,作相同的步驟。這下甚至不必多言半句,交由對方自行感受。分享感受時,不必洋洋灑灑譜寫一篇引人共鳴的文章,只消在傳訊的程式把想說的話錄下,發送便可。若有人不愛錄音,仍是文字的支持者,也只會寫下口語寥寥數句。啊,想說的話太多,打字太麻煩,還是直接打電話聊吧!不然今晚約出來見面,邊吃飯邊詳談。文字曾是心靈的寄託處。掛念睽違的親友時,乘思念筆,訴說心中話,分享日常瑣碎事;一日不見已如隔三秋的情人間,整個胸膛彌着足以溶化萬年冰川的情意,按捺不住,寄情於書信,寫下一封又一封動人心弦的情書;遇事有感的作家,坐桌筆之,整理思緒之餘,還能刊出與陌生的讀者分享。現在,用雕琢過的文字交流情感是浪漫主義者的執着。親友間每天透過電波寒暄,情侶間訊息沓沓,甚至見面時話題耗盡,全程深情對視,互報莞爾一笑,似海深的思念也該枯乾。作家當然不會輕易放棄文字,他們仍在誠誠懇懇地編織着文字,寄情於文,這不在話下,可是,又有多少讀者願意閱讀和理解?沒有讀者的作家,不過是自娛的書生,終日閉門在家,與文字相伴,自身水平日見進步,卻是無人知曉,亦無法為大眾貢獻,僅能哀嘆中文水平日漸低下,痛心於不久將來,他們的中文將不復存在,成為某種新世代的畸形怪物。到時,恐怕全都「噫!噫!」叫喊着,稀歔難當。四周人卻以為他們在扮馬啼。
那麼,像我這種依舊仰慕着中文的人,又為何寫不出雅麗的文章呢?重點在於「雅麗」。只要懂百多字,不管何人亦能寫文,可一讀,優劣頓顯。差別不在於用字,在內涵。不管藻詞用得多麼華麗,寫到天花龍鳳,東施變西施,亦不過是沐猴而冠,輕飄飄的,不值重提。
內涵這東西,可就高深了。不像詞語,隨處可見,多讀多記便能化為己用。得多體驗不同事,從中有所頓悟,進而思想上獲得成長,脫離庸俗的價值觀,以「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待世事。年歲雖隨年月之磴而增,人的思維卻是隨生活而遂蛻變。當今世代,虧得科技,世界是連結在一起了,可是人的生活反變狹窄了。足不出戶即能滿足生活所需,不必與人深交亦能四海皆兄弟,只要有互聯網便能看別人遊歷見聞,還有照片影片可欣賞,宛如親歷其境。然而,始終敗在「宛如」二字。親自出門體驗體驗?學生說不了他們還得温書上補習班,上班人士搖頭擺手說絕對不要他們要回家躺躺,家長左牽孩子右挽快要滿瀉的購物袋直接衝回家去,他們趕着顧家煮飯,有趣事可以等孩子離巢後享受,今晚的晚飯卻不容有失。活了二十年有多,人生除了讀書就是工作,偶然出外玩玩,增廣見聞,還未來得及消化,滿天的工作倒山傾海而來,百八煩惱如鬼魅相隨,不消半頃便把人打回原形。頓悟?我連自己為何要努力生存也沒想通,談甚麼「豁達」,論甚麼「消遙」?
好吧,誰叫現代人過份現實,罕有人願意拋下一切,跑去深山修心養性,當個小仙人。那麼總可靠吸收吸收前人遺留給我們的智慧,讀了當作經歷了,用心理解前人凝聚一生方歸納出的人生道理,不求全解,也求個半解。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身為後代的福祉莫過於此。可惡的是,大部分人還真不讀,甚至視這些古書為麻煩,反怨古人過份無聊,就愛寫東又寫西,惹得我們現在要背誦,要考試,要温習。自作孽不可活。知識喂到嘴邊也不肯吞下去,寧願囫圇吞棗,俄而全吐出來。之後面對人生困難,得靠自己從頭摸索,從零開始感悟。但開悟談何容易?不然整街整巷都是看破紅塵之士,哪來如此多紛爭,如此多人面如死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打開電視聽聽,登入網上論壇看看,馬上可知曉世上是何種人較多。
其實,好像也非得特別脫俗或活得特別通透,方能創作典雅的作品。古時也不乏留芳百世的好文是作者在訴苦哭貧泄憤,他們也在憂民憂國憂天下,蘇東坡被貶官後也寫了不少,有幾篇也是學生不得不背的佳作,再看李白,一首《靜夜思》低頭看看月光順帶思念故鄉便能名留千古。可見,自古至今,人們會談論的並無太大轉變,不是情就是錢,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權力就是自由。那麼為何文壇好像不見新一代文豪呢?或許是因為文筆不夠精練,又興許是思想不夠有深度,又許是文豪早已面世,只是沒有人喊得出其名。
噫!噫!
ns 15.158.61.4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