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各有各煩惱,每個不一樣的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孤獨之處。
18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hH14rVW3D
筆者從沒鼓吹非主流,或者強迫每個人要擁有成熟的性格、不聽從指令、什麼事都自我判斷等,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世俗而埋沒了自己,甚至埋沒了自己應有的良知。
當社會開始變得「死板」,人們也在避免自己的與眾不同,免得被千百萬對雙眼看著。因此,以我身邊的學生為例,大家只會聽從老師的說話,否則便不會多做一些舉動,甚至有學生受欺負,暈倒受傷了也無動於衷。到底是什麼令他們在看見別人要生要死的時候仍然沒有任何行動?是因為習慣聽從命令?還是被恐懼支配?或者說,因為沒人上前幫忙,怕自己與眾不同,甚至因為沒有老師或大人的命令,因而埋沒了自己的想法與應有的良知?
我們由最簡單的位置去看——環境。不論是原生家庭或成長環境都是造成各種性格和習慣的開始。比如說:《習慣說》裡的劉容也隨著環境而改變自己的讀書習慣,平地與坑就像我們裡頭中的好壞,能腳踏實地行於平地當然是好事,但遇上窪坑時,我們會像劉容一樣習慣踏進去,值到父親指出過錯才改正,還是自己嘗試填補越踩越陷的窪坑?
如果答案是嘗試填補窪坑,那我們又是否真實做得到「填補窪坑」的動作?
隨著成長,我們一直都聽從父母的命令,只要做得到,父母便會讚賞,甚至大大重賞,慢慢便會得出「只要是父母說的話都是對的」這個概念。因此,這個想法一旦擴散,自自然然我們也會埋沒自己的想法。所謂的世俗其實也是大眾主觀所得出的,但如果主觀不一樣,便會被貼上與眾不同、標奇立異的標纖。但也不能全責怪他們,只是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好一點。老實說,成年人比我們的經驗多,所以他們的建議大多是實用的,而自然我們也認為他們是對的,也只可以從他們那裡得到讚賞,否則只會被眾人說教。從而也跟隨世俗的腳步。
筆者偶爾也會懷疑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不對,也曾思考會不會對他也造成影響。要是那些是我喜歡的裝扮而又不影響別人,那我也不會作太大改變,因為這不是一個錯,只是較與眾不同。但要是我把喜歡的東西強加於別人身上,那便是我的錯。
什麼才叫「好」? 這個問題依舊掛在我腦中離不去。什麼時候連發表自己的意見,都成為了錯誤?與眾不同的特點,除了思想行為上跟大家不一樣,承受世俗眼光外,也要承受流言蜚語。有時候可能只是為了一件事的好壞,而大膽發表意見,作出某些行為,但可能已經成為了別人的「眼中釘」,說我們很招遙,說別人總要圍著我們轉,說我們要「上位」等。筆者希望那些曾對別人發出這些議論的人思考一個問題:你有沒有發現,當你沒有發表意見的時候,得出來的決策有很多你不滿意的地方?
回到所謂的「良知」,筆者很喜歡湯普森的一句話:「千萬不要被壞的同儕壓力影響,你有自己的良知,你的意識」他的經歷也證明了我們應該相信我們有能力締造不同。或者這樣說,是我們自己埋沒了自己,而不是別人埋沒了我們。讓自己獨一無二、與眾不同,就是用自己的方式閃耀。就算不需要做到與眾不同,我們又可否在自己的想法和世俗的想法中拉到一個平衡?
人生方方面面都是難關和是是非非,就算不作改變也會被人議論,我們為何又要因此放下自己認為對的想法呢?如果我們因為欺騙、利用、甚至欺凌而把一切事件推到了與我無關的地步,那也未免太容易受傷了。當然筆者所謂的事情指的是在於自己能力範圍裡面的事,甚至如果你夠堅定,你也可以突破自己的能力範圍,成為那個創造未來、「與眾不同」的那個人。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