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篇,補充其他有關吃的事情。
台灣吃的東西有不少,雖然不少東西是名義上台灣才有,但其實香港也可能有類似的替代品,主要是煮法不同所致,而有些東西甚至兩地皆有,例如吉O家跟SuOOya,然而還有是些東西讓我印象深刻,即使香港有類似的替代品,但味道完全無法相比,例如芋頭牛奶,至今我仍認為它是台灣最好喝的東西,尤其是小巷小象的芋頭西米奶,應該是芋頭牛奶界的皇冠(士林夜市曾經有擺過攤,現在好像消失了,印象中它沒有分店,只有一家店在台北八德路,裡頭全部都是象的擺設跟板畫),然後是冰沙(香港的刨冰),從前在香港僅有的吃冰沙經驗,都是糖漿還糖漿、冰還冰,而且味道很寡,所以在香港我基本上不吃冰沙,然而台灣的冰沙,可能由於台式飲料的加持,所以都很豐富,更重要是性價比一流,撇除健康問題的話,冰沙當正餐是完全足夠飽的,基本上台北80塊錢的冰沙已經可以塞飽一個人,而且味道不錯,從前在新竹的冰沙記憶中整張臉那麼大的冰沙也才100塊以內,所以冰沙應該是台灣最划算的甜點之一。
至於有沒有一定不吃的東西,台灣的食物對於香港人而言的確適性相當好,幾乎沒特別排斥的食物,基本上在台灣不吃的東西,都是香港有的(滷味跟燒臘),而且更重要的是,香港能吃到的東西台灣幾乎都能吃到,起碼能吃到類近的,小時候教科書常說香港是美食天堂,因為世界各國的菜式都有,若然這樣就是美食天堂的話,那台北也是,因為香港有的各國菜式、台灣基本上都能找到,而且我不認為質素比香港差,即使是西餐。
最後是對飲食市場的觀察。台灣的連鎖餐廳雖然不少,但不會讓人有壟斷的感覺,個體經營的小店仍相當多,經營門檻似乎沒很高,感覺上要是持續沒工作的話也許能貸款開家小吃店(?)相較之下香港的飲食業似乎都由幾大集團壟斷,快餐就大O樂跟大O活、酒家就稻O,還沒算大量實際由某幾家大財團控制的大堆餐飲品牌(例如美O集團),可以說,香港的餐飲業者幾乎都是為大財團打工,台灣的實際情況我並不清楚,但我很難想像那些隨處可見的街邊小店原來都是大財團旗下的品牌。
補充一點,台灣最重要的煮食工具之一,大概就是大同電鍋(HKTV Mall有香港規格版買),大同電鍋是台灣另一種AK-47級別的產品,不止結構簡單易洗易潔,而且耐操泛用,基本上只要在外鍋加水放個蒸架,然後把內鍋連同要煮的東西放進去按掣蓋上鍋蓋就是,它跟香港普遍使用的電飯鍋不同,香港的電飯鍋不會在外鍋加水,而是直接把水加進內鍋,基本上在香港的經驗電飯鍋除了煮飯真的沒其他用途,反之,我用大同電鍋除了煮飯以外的東西幾乎都煮過,包括那些要煮很久的義大利麵跟很難吃的家庭裝粗麵,所以要是老家電鍋壞了的話,也許推薦老家買大同電鍋好了。
總括而言,台灣的確是一個很好吃的地方,雖然價錢實際已沒以往香港人印象的那麼便宜(起碼大城市不會便宜),但性價比普遍良好,真的沒什麼可以批評的地方(起碼沒香港的偷工減料嚴重),畢竟以往香港經常標榜的各國美食匯聚一堂,在台灣也有(起碼台北)。
下節應該談人,大概會是最討罵的一節。
寫於2022年9月25日
ns 15.158.61.5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