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以政府的角度來思考,如果製造了原住民相關的議題與宣導,一方面可以讓人民覺得政府有在做事,另一方面則可以封住原住民的嘴,那不正是一舉兩得嗎?所以原住民相關的教育內容也就這樣子悄悄地被塞進了課綱裡。
有教育內容的介紹及多方宣導,表面上當然很和樂,但問題是為何非原住民者還是會對原住民產生一定的偏見、距離感?其實問題就在於「方法」。
我們可以先想一下,為何一個東西或一件事情需要經由教育來介紹?那便是因為該事物離我們日常生活太遠了嘛,比如像過去所發生的歷史、微觀尺度下的物體組成等學生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東西便需要經由介紹,才能讓學生有近一步的了解,但這樣的介紹便會使人感受到一種「我好像知道你要講什麼,但這似乎不甘我的事」的感覺。
所以當學生學到原住民相關的課程單元時,並不會因而感到好奇,而只會覺得厭煩。畢竟同樣一個故事,國小講一遍後國中又再講一遍,學校講一遍後補習班又講一遍,而背了長長一串口訣,只是為了應付學校各大小考的奇怪題目。這樣的種種對學生來說都是在加重負擔,而無法達到原先所期望的「豐富課程內容」與「加強對生活周遭環境的理解」。
而對於原住民方面的玩笑言論之所以不減反增的原因是因為:教育可以確保學生都學過,也就是確保了學生對於該議題的了解程度,並能使其對此產生共鳴。也就是說原住民的相關教育確保了學生對於原住民相關笑話的反應,也就因而鞏固了其在校園娛樂中的地位。所以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將這些課程內容納入體制學習的一環,便能使聽笑話的一方因不了解其笑點而給予負向回饋,進而達到抵制的目的。
很多人會說,是「不理解」導致了人間的仇恨言論,但如果真的不了解又怎會發展成「仇視」呢?反倒是使他人對一事物「似懂非懂」,才是造成此結果的根本原因。
在教該單元時,老師在課堂上不斷的講,而隨著該單元過去,相關的議題討論卻沒有跟著停止。教學者時而不時就藉機宣導,告訴學生說那些文化應該要有更多人去學習、傳承,告訴學生說那些人的祖先曾經遭受過怎樣的對待,而這一切就像是在做反菸、反毒的宣導一樣,隨者禁果效應的襲來,全部的宣導及制止皆只會成為反效果,推進學生對於該方面進行抱怨及開玩笑的行為。
而教學內容中常提及過去漢人曾對於原住民做出什麼樣的行為,而現今我們應對這些事情反省,就像政府也為此作出了怎樣怎樣的作為等,而乍看之下這些教學好像能為社會帶來更多同理與包容,但殘酷的是,這些內容只會加深漢人與原住民間的刻板印象,並因而產生分歧。
過去的史實傳承了下來,後輩究竟學到了什麼?祖先的智慧?往後的對策?不,只不過是繼承了前人所留下的恨罷了。156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4CaawU5J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