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會教你怎麼談戀愛、怎麼領導別人、怎麼和他人溝通,學校塞一堆知識給我們,讓課業將我們的思考空間填滿,藉此讓我們不要思考其他事,比如人生的意義,比如努力的意義這種一想就會完蛋的哲學問題。同時在腦中灌輸絕對的正義,說活著是常態,說倫理道德,說人要努力上進,說社會妄自添加的價值與意義。
通過一連串的生產線,最終讓我們成為被公司壓榨商品,成為「社會化」之後的造物,剝奪與生俱來那執拗的自我,學會要與他人相同;分組作業預演未來社會的圓滑處事,要怎麼出最少的力然後讓大家認為你有在做事;指考學測篩選菁英,並把那些落第的人當成建立他們自信的墊腳石。
人們沒有想過某種意義上來說競爭便是殺人的一種,只不過我們將古代兵戎相向的鬥爭轉為紙筆上的較勁,自信是透過推雪球建立起來的,有自信的人自然做得到,卻會去指責沒有自信的人為何無法做到,成功經驗過少,即使事實上他們沒有這麼爛,但想法會化為真實,最終什麼都做不好,只能選擇離去。社會達爾文主義沒有消失,他們只是潛藏在學校的制度之中,鼓勵有長處的人,沒有特點的人從此默默無名。肯定正義,針砭錯誤,讓正確的人團結,讓錯誤的人作為警惕的標竿。
即使這麼說,我算是相當喜歡去上學的,畢竟可以和喜歡的人相處在同一個空間,讓喜歡的女生誇我厲害是我讀書的唯一動力,直接影響到成績。像小五小六那段時間就沒什麼喜歡的人,成績就只有班上前十,國中的時候有了很喜歡的人,就可以到校排一。但也因此我高中得讀男校,什麼都沒有了,直接葬送掉青春,只能在公車裡面看看制服JK。大學之後每堂課都要換教室,沒機會找到喜歡的人,也沒有人在乎誰是班上第一,於是我就不讀了,因為沒有意義。事實也是如此,未來工作與在學校讀書不同,都是得「多人」完成的課題,不像是在學校都是「一個人」的課題。
在學校,幾乎所有事都可以透過一個人來完成,比如考試、作業,甚至是分組作業也可以,重要的分歧也是一個人決定的,比如會考、指考。但進入社會之後,大多的事都得多人完成,比如進公司要主管給你面試、工作得和上游和下游溝通、和顧客談生意之類的,這些都是我們在學校沒有學過的,而且多人的課題和一個人的課題不同,是無法透過努力來達成目標的,讀書不論資質好壞,努力必然會進步,除非你在拚什麼95分到100分。多人的課題則不然,對方的心情、對方對你的印象、對方的習慣堅持之類這些都是無法預料的,努力不一定帶來更好的成果,就跟要一個不愛你的人愛上你一樣。
結論就是,命運決定一切,在學校裡的努力除了能讓你喜歡的人誇你、基本識個字之外沒有什麼意義。找工作都是看溝通對話的啊,那怕台清交成也只是招牌,教授偷懶考選擇題的也不少,出來找工作畢業證書就是張紙,好學校有優先錄取權,待遇比較好,但那也只是剛開始,後面爬不爬得上去終究是看交際手腕,不然就一輩子在底下打雜,功勞都被組長搶去,不如當隻山道猴子比較實在。
ns 15.158.61.5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