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初次接觸香港期刊港漫,是小時候舅父向朋友借回來的《龍虎門》,當年不識寶,沒有仔細翻閱,錯過了作品最輝煌的年代,反而更多是看日本漫畫,《足球小將》、《聖鬥士星矢》翻個不亦樂乎!跟很多鍾愛日本電子遊戲的青少年一樣,筆者也是因為改編自格鬥遊戲《街頭霸王》的同名港漫,才將銀包內的金錢「出口轉內銷」,由1991 年開始正式自行購買期刊港漫,那時不知天高地厚,以為《龍虎門》已經是最暢銷的作品,結果被小學老師反問一句:「而家最好賣的不是《天下》嗎?」因而認識了《風雲》,步驚雲成為了筆者一段非常長時間的漫畫偶像,《風雲》作者馬榮成亦然,從此期刊港漫成為了筆者生命中不能或缺的一部分,而筆者的金錢也因為遇上《風雲》,而化為龍一般,飛到九霄雲外了。
2007 年筆者加入網台「動漫廢物電台」後,就由純粹的消費者,變成一個開始分析、研究的讀者,加上歷史系本科的習性,開始嘗試深入探求關於香港漫畫的種種知識,從製作過程到業界的歷史。也因為加入了網台,獲得接觸不同漫畫家的機會,也使筆者可以進一步理解香港漫畫業界,尤其是期刊港漫。透過不斷研究和分析,即使無法做得到「究天人之際」,最少要「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經過多年閱讀的累積,又發現坊間有電影研究、文學研究等等著作,台灣也有很著名的傻呼嚕同盟、李衣雲、王佩迪、陳仲偉等非常出色的動漫文化研究者,為甚麼香港漫畫卻沒辦法像台灣一樣有很多的漫畫研究著作?
筆者所繪的《龍虎三傻》草圖。
後來,先不說黃玉郎的個人自傳、劉定堅那些爆料式挖苦作品,筆者發現針對香港漫畫的文字研究包括著名港漫編劇黎巴嫩的幾部著作,以及學者黃少儀、楊維邦那本非常有名的《香港漫畫圖鑑1867-1997》,為記錄港漫歷史作出重大貢獻,但整體而言,數量依然是非常少。在認識了吳偉明教授後,他對動漫的研究啟蒙了筆者研究港漫的方向,筆者自此朝着這個方向努力,希望將來可以成為港漫研究的一分子,為喜愛的港漫略盡棉力。筆者也曾經承蒙李中興、余兒的錯愛,有幸以編劇身份創作過幾部風評不佳的作品,即使如此,還是沒有打擊筆者對漫畫的熱愛,只是,除了繼續消費支持香港漫畫以外,筆者最希望做到的就是運用寫作能力為業界留下一些紀錄。
近年,香港出現了更多港漫相關的文字著述,例如黎明海的《功夫港漫口述歷史1960-2014》和范永聰的《我們都是這樣看港漫長大的》都是非常精彩的作品。另外,與漫畫界淵源甚深的施仁毅和研究者龍俊榮的《港漫回憶錄》三部曲,大大豐富了期刊港漫的研究;再加上不同漫畫家如黃玉郎、上官小威、馬榮成、牛佬等推出個人回憶錄為自己的漫畫生涯作總結,此時筆者再進行港漫的研究就容易許多了。
筆者作為新亞書院的學子,《新亞學規》中有幾條是一直謹記在心的,其中第九條說:「於博通的知識上再就自己材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筆者在知識上貪多務得,除了歷史本科外,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皆有涉獵,頗有步驚雲未得無名指點前雜而不純之感,但正因為對不同領域的興趣,於是想將本書定位成有別於上述大部分屬於回憶或有口述歷史成分的著作,而是借助各種跨學科的認知,融匯於期刊港漫的研究之中,所以本書在滲透筆者對港漫的熱情與見解之餘,亦盡量旁徵博引,務求客觀,惟期刊港漫作品數量何只千百?書海浩瀚,相信即使窮盡本人所能,資料上仍可能掛萬漏一,如蒙讀者賜教,不勝榮幸。
在英國,與當地的香港人說起香港漫畫時,他們的回應是「還是黃玉郎打打殺殺那些?」「還有人看的嗎?」筆者作為期刊港漫的支持者,對這種見解不無心痛,儘管期刊港漫發展已近黃昏,從主流娛樂變成只是其中一支勢力,但筆者堅信香港漫畫本身依然會延續其活力。所以這本書不單回顧過往的期刊漫畫,與編輯商量後,認為最好真的能「通古今之變」,了解過去之餘,亦以目前身處的環境與狀況去想像未來,因此將全書架構設計成幾個篇章,並從期刊漫畫談到香港漫畫的變革與可能:
〈專題篇〉以近20 年來港漫舊著修訂再版、出版新著延續舊故事的現象,審視曾耀眼的期刊港漫至今竟將中老年讀者視為主流市場是否好事,之後按專題討論香港漫畫的幾個重要課題,例如武俠漫畫為讀者呈現的東方哲學思想、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剖析期刊港漫帶來了甚麼樣的性別壓逼、漫畫作品如何利用東方神話,以及映照曾一度輝煌的香港流行文化回憶等等,透過不同學科的切入點,分析本地漫畫的優缺點。
曾經作為全球三大漫畫市場之一的香港在全球化下極速退位讓賢,要重新起步,自然需要參考這些年突圍而出的外國例子,借鑑其經驗探討港漫能否取長補短,這就是〈比較篇〉的核心。筆者以足球漫畫、色情漫畫、漫畫節及跨媒體作為分析主軸,並對照日、韓、台、歐、美等地的情況,多少會看到本地漫畫的不足之處,但重點還是希望香港漫畫可以重新振作。
動漫基地經常舉辦創作人的分享會,圖為鄺世傑(左)及余兒(右)分享編劇創作心得,由筆者(中)擔任主持。
除了回首過去,「看見港漫」最重要的是看見將來,本書第三部分〈路向篇〉,筆者希望趁機研究香港漫畫的未來動向,關注對象更會從期刊港漫擴展至其他方向。香港漫畫在過去10年仍不斷有人作出新嘗試,網絡漫畫在全球成為新的漫畫家收入來源,但如何才能招募到新讀者?香港漫畫的未來何去何從?從出版社的角度來看,目前經營漫畫出版的前景又是怎樣?希望這部分的建議可讓讀者對港漫的未來有多點新想像。
最後的〈政策篇〉,筆者會整理並總結香港政府對漫畫的政策。港府常年表示支持創意產業,香港漫畫作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並且曾風行東南亞的流行文化創意產業,政府在過去20年有沒有好好扶持業界?期刊港漫的市場無法自行延續,但如果能獲得政府適度支持,即使對象不只是期刊港漫也好,香港漫畫依然有可能重建起來。
「香港漫畫已死」這個話題,每隔兩三年可能就會有人重提一次,即使本地新一代漫畫家再無法像以前的黃玉郎一樣壟斷整個漫畫業,也無法像馬榮成一樣透過畫漫畫達至年薪逾百萬,但其實不少人仍在繼續努力地繪畫、創作。而我們作為支持者,一定非常樂意繼續把銀包內的錢財化為龍。
在此亦趁機向一些朋友表示感謝。吳偉明教授與筆者是亦師亦友的多年相識,也是筆者新亞歷史系的師兄輩,在中文大學偶然旁聽他的日本流行文化課程,或多或少是筆者從純粹文本評論轉變為多角度研究港漫的啟蒙;拜余兒所賜,筆者獲得了一些機會參與創作香港漫畫,而且從他身上得益不少;鍾英偉的不少創作都令身為讀者的筆者感到相當滿足,度過了多個相當美好的周末。漫畫家袁家寶、曹志豪、鄭健和、鄺彬強、文嘉宏、謝森龍異、Pen So、姜智傑、Felix、江記、右貓、陳某,多年來為筆者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糧,更幸運是透過香港漫畫,我們成為了朋友,甚至有機會與他們合作,在此感謝他們為本書賜序以及賀圖。另外,亦要感謝數年前接受筆者訪問的施仁毅和白水,雖然筆者最終花了數載時間才完成這部作品,但總算沒有浪費他們當日抽空受訪,在此也感謝「格子出版」的肥佬與Patty 接受訪問,讓本書可展示更多有關香港漫畫未來出路的資訊和想像。
本書的部分文章是從網上專欄大幅增補而成,感謝專欄編輯Zero長期支援,此外,若無本書首任編輯Kim對內容結構的建議,書內文章只會是一堆雜亂無章的散文,感謝編輯Frankie和筆者一起努力,完成了筆者首本個人著作。寫作的過程相當漫長,感謝Michelle、小遙、小某、細花、陳小雲、MK和阿強在我最不得意的時候給予支持。筆者人在英國,蒐集資料時尤其困難,感謝「動漫廢物電台」的拍檔冰之、私敵、Tim、Sunny、源、Man和Decade,以及「古妮之部屋」的古妮總不嫌麻煩,幫忙在香港找到需要的資料及相片。
最後,特別在此感謝Wanky一直以來的陪伴。
漫遊者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