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莊子》是先秦散文之中,最為言詞勢利,筆鋒刁鑽,寓意深遠的作品;而《莊子.逍遙遊》篇則被譽為先秦散文巔峰之一。
不過在介紹這部作品前,我想先將這本書從印象中莊子作為先秦諸子的老莊思想哲學抽離出來。所謂「重言十七,寓言十九」,莊子說理獨好寓言。所以可以想像整本書在文本上,除了〈齊物論〉和外、雜篇的部分篇章之外就是一本寓言故事書集。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蕉園作為小說平台的性質。
那麼《莊子》作為寓言集的質素又如何呢?我想從三個由小到大的層面上敘述。在小層面上,每一個故事都是「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的精品。在儒家「仁義禮智」,名、墨究名實之理,或者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重視思想邏輯的風氣下,莊子既承老子用字之玄,又廣學各家之言,經常在現實與幻想,世俗與出塵之間跳脫。想像方面例子無盡,如鯤鵬、姑射山之神人、莊周夢蝶等,都十分有趣,且燴炙人口,相信大家都多少聽說過。
稍微擴大一點說,在每個寓言的架構上,即便是再短的故事,你總是會看到一個顯性的,有趣的衝突或矛盾。感覺上,就是先顯現一個看似合理的人的行為舉止,再以另一個人凸顯他的不足之處,這是很明顯的襯托手法。這看起來是沒什麼特別的,對嗎?
我們嘗試看一個例子,〈田子方〉魯國之儒,連結如下: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GjFsdSd5oT
1. https://baike.baidu.hk/item/%E9%AD%AF%E5%9C%8B%E4%B9%8B%E5%84%92/10568675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heEJfjTGv
2. https://zhuangzi.5000yan.com/tianzifang/147.html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btxfcvd5T
有個很奇怪的地方是,到最後我們好像被引導到最後一個敢穿儒服的人就是儒士了,但明明莊子自己說「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故事到最後好像肯定了那位敢穿儒服的人就是儒士了。莊子諷刺著說「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可謂多乎?」,這只是諷刺哀公的話,但鄺雋文博士說,他讀這篇文章時,甚至有種被莊子嘲笑的感覺,因為他可以只是敢於不理法令的人,不一定是儒士,只是哀公看到他敢穿儒服者,莊子嘲諷著他呢;讀者看完故事,卻可能同樣被誤導了。這裡可以看到他寫寓言時,故事人物自我推翻的傾向。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田子方侍坐於魏文侯:https://zhuangzi.5000yan.com/tianzifang/143.html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lnoeer190t
又一個顯性的矛盾是,田子方稱讚著另一個人,卻不稱讚自己的老師。後來知道,原因原來是他認為自己不夠資格。但如果你讀得細心一點,會發現,田子方後來稱讚自己老師的話,竟佔了文章最大篇幅。這就是相對顯性矛盾之下的那個隱性的矛盾。如果讀者沒注意到而被誤導了故事想說的僅此而已,那莊子泉下有知,可能會像笑魯哀公一樣笑你。莊子的寓言,甚至跳出了你在寓言之中找到道理這樣的過程,而是莊子利用寓言,和你進行一個跨時空的對弈。
在寓言與寓言之間的架構,莊子又安排了矛盾。如果你知道逍遙遊最後一章,惠子和莊子談論「樗樹」的「無用之用」,就知道這章的矛盾是惠子先說樗樹「不中繩墨」,「大而無用」,而莊子強調它有可以「樹之於無何有之鄉」,「逍遙乎寢臥其下」的,「無用之用」。與其在俗世被摒棄,不如出世以安享天年。題外話,這也是香港大學入學考的範文之一,有興趣可以點下面的連結: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1TkQh84VjI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chi-edu/recommended-passages/KS4_05.pdf
但在〈人間世〉,很快便有了一個反例,不材之木,「匠石之齊」至「不亦遠乎?」:https://www.trend.org/media/content/95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1SFtPCQQV
表面上,也同樣表達了「無用之用」。但和上面的故事相比,又有不同之處;原來這樣「大而無當」的樹,還是會去成為「社樹」,讓眾人去觀看,這難道不是一種入世嗎?和樗樹要在無何有之鄉相比,這就是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隱性矛盾。
還有一個更誇張的反例,在〈山木〉材與不材,篇幅所礙,不在此細說,各位可以細味一下其與前文兩個「無用之用」的相似與對立:https://baike.baidu.hk/item/%E6%9D%90%E8%88%87%E4%B8%8D%E6%9D%90/4081047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9J9MGCAdH
原來連「無用之用」,我們都不能奉為圭臬。
這種反覆地顛覆讀者對這本書的想法的布局,到最後,你再回過頭來看前面的故事,又會有新的體會,這聽起來甚至有種詮釋學的味道。這種寫法,究其原因,還是不能免俗地提及一下莊子的思想。
莊子各種思想,包括有名的「逍遙」、「齊物」,其他的「以明」、「物化」,在我看來都是一種要超出侷限的思想。因為萬物不斷在變化,莊子甚至認為,人根本不能下定論有沒有「真理」,哪裡能確定誰說的是對的?所以,誰都有各自的道理,這是其中一種類陳漢生的「相對主義」演繹。但我覺得可以更簡化一些,並不是真理「便是」相對的,而是「我們不能確認」的一種類「懷疑論」態度。所以說「六合之外,聖人議而不論」。正因如此,莊子可以說比先秦諸子任何一人的心胸都要來得更廣闊一些。
在中國異質文化交流的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曾經起過良好的作用。……因為他那開闊的心胸和審美的心境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所最欠缺的,它所具有的宇宙視野最能和全球化視域相對應,而他所倡導的自由精神和齊物思想則最具現代性的意義。
最新修訂重排版序
莊子的「逍遙」,是跨越思想上的束博。現代資訊明明凡許,人類卻各執己見,有些人更認為自己的看法便是世界的真相真理,這不是一種浪費嗎?假如你在閱讀我給的例子裡,有感受到那種被故事、被自己提醒到,發現到要更細心閱讀理解,從而跳脫了已有角度的那種「噢,對了」的感覺,而你是喜歡的,那歡迎大家一同細閱《莊子》,遊歷於各家之言間,逍遙於世事紛紛中。
ns 15.158.61.54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