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我曾撰寫過一些小說,也曾跟大家一樣很在意發佈之後「有沒有讀者」看,我過去並不介意是否純讀者,畢竟寫和讀門檻不高,也很難定義什麼叫「純」,我先暫且不論純讀者。
那時候Penana才成立不足3年,人數少之有少,一天會更新的故事就可能一頁面過完了,但仍然看見很多15年進來的用戶仍然筆耕,甚至天天更新,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只是一個只會看點閱、多憂心的小朋友
之後我就直至跳過了網絡經營階段,直接成為了編輯,替作者出書了。
我第一本書,是一本很多新手錯誤的書,錯字、排版、閱讀體驗上有各種不周,面對發行商最後交代給我的數字,是書店們拿了「XXXX」本。這個XXXX到底能不能賣出去,不一定,因為很多時候書店拿了之後,有時會錯估銷量,直接在一年後,原書不動歸還給我。幸好,我的第一本書沒經歷這樣的問題,雖然還是被不少前輩臭罵一頓,當中亦不乏文壇名人。
但上得山多終遇虎,終有一本書我面對發了「XXXX」本,原書歸還九成數量。那個時候那位作者,在網絡上是位頗有盛名的作者,數字上的讀者不會少,但為什麼呢?
事後我有歸納很多原因,也改過策略,最後在之後的書,已經較少出事同樣的情況。
讀者到底存不存在,我們在面對任何形式的書籍時,都會進入這個迷思,讀者就好像量子一樣,在你不正式觀察到他的時候,他永遠都是「既在,也不在」的形態,就好像薛丁格的貓。
點閱數、書籤數、喜歡數,留言數、專頁追蹤者數、影片觀看數、發行數字、回收版稅數……我們有很多數字看似印證了讀者的存在,但實際上我在99%時間都沒有見過我的讀者。
唯獨是那個1%的時間,到了簽書會、各種創作/讀書會,看見一個個活著的人……當然我不會問你到底有沒有寫作(有的話就不是純讀者(笑)。
活著、活著的被看見,使所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塌縮了,實際一起存在過的時間形成了我們腦海中被各種神經紀錄的事實,而我相信我的讀者在任何一個時刻有存在過,哪怕不一定是好評,但存在過的話,就必然會留下痕跡,而痕跡便會有注目過的人。
當時然,腦海中的是不是真實,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14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CQCtaHzjNm
141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vhy3JllW6
題外話
我最近在看《物換星移》,是吳家強導演兼編劇的小說作品,講述了電視大台的幕後故事。聽說,引用了不少真人真事,如果是真的,做電視的人也真的很強。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