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甲骨文中寫作三條橫線,寫雲氣和空氣在空中漂浮的樣子。
商到春秋時期都沒有太大變化,就是三條橫線。
戰國時期的「氣」字從三條橫線演化為兩種異體。
一個是三條橫線最上的那條上翹,而下方出現了「火」字。從火取意燒火所產生的煙氣或蒸汽。
另一種則和「气」幾乎和現在的簡體字相同。
而「氣」小篆從米,氣聲,本指送人米粟。後用「氣」泛指一切氣體。日本從中國引入「氣」字後,8世紀的《日本書紀》,10世紀的《源氏物語》,13世紀的《平家物語》都是「氣」字。在江戶時代卻逐漸改寫為「気」。古時中國既然有「气」這個漢字。但日本既然有簡化漢字筆畫的行為,當初為什麼不引用「气」這個更簡單的字呢?
大概是在日本人從引進「氣」這個字的時候漢字中的「气」就已經慣用「氣」了。
但氣體不只是從人體中出來,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物質以氣體形式存在啊。加上米字,感覺意思也不太對啊。寫「气」多簡單啊,筆畫還少的多。
ns 15.158.61.1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