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又又卡文啦,往好處想這次只是因為個人狀態的卡文。
好了不廢話,簡單分享一點自己的想法,基本上也有一些意見是跟前面幾位講得有所共感,不過請見諒我在接下來對此的贅述。
畢竟不能順暢、只能一頓一頓的思考和修改的話,實在太耗費心神了。
先闡述一下自己對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觀感:不到牴觸,但會有些心理上的排斥和不適應。
簡而言之,「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這個標籤會讓我產生一種「廉價感」。
這種「廉價感」,我覺得更多的因素是源自印象和記憶,而非源自作品品質。
現下的AI在自己的感受當中,更多的是被等同「機器」、「工具」,而非一個需要平等尊重的「生命體」。
那麼一個「機器」、「工具」生產出來的「產品」,跟一個「人」創作出來的「作品」,前者給我的感覺,就是可以被消耗、可以被替代,而不存在所謂作品本身應具有「獨屬這部作品的魅力」。
坦白說,人在觀察上存在的視角和投射的個人思想,是一部作品能被稱之為作品的原因,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形塑作品的「文本」是一個雙向的載體,承載的不僅是讀者閱讀時產生的詮釋脈絡,也包含了作者寫作所構建出思想映射的鏡面。
但如果作者把形塑作品,將構築文本的權力交付給AI,那樣的作品,還能被稱之為作品嗎?
人們構築作品的一切源自人們自身的思維脈絡,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表達,乃至不同的偏見。但是,AI?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對「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這個標籤產生出一股廉價感,一種身為「作者」的傲慢......
也許到時候看著這些「廉價品」,就可以宣稱這些作品是「真正的『作者已死』」,「作者」真正地死透了。
在AI它能被視作一個有自我思想的獨立個體之前,這種廉價感對我來說,將會是難以消失的一部分。
「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出現,可能會使讀者審美觀庸俗化,潛在作者,或者說潛在作品學習對象單一化、扁平化,這是前面就有人提到的論點,我自己十分認同,但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會促使其衍生作品和市場快餐化。」
工業化的過程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是「標準流程」和「生產線」,而如果哪天AI掌握了足以「商業化」的寫作技術,那麼在最大化利益取向下,大量的「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將成為生命週期更替迅速,大量生產地消耗品,形塑出一份「訂製快餐」。
也許那些更往上一層的文學作品依然能夠獨善其身,但受眾層面最廣的大眾文學,可能......或者說在足夠利潤的驅使下,必然會成為白骨鎧鎧的「作品墳場」。
當十倍、二十倍,人類作者難以企及的速度生產出一份「快餐」,或者更糟糕的,一份「安慰劑」。
「娛樂至死的時代」更進一步的到來,作者們又如何在從中尋求足夠的時間、名氣、空間和消費群眾來支撐呢?總不能希望每個人一起步就有足夠相對應的資源吧?
這樣的假設可能有點悲觀,但現在影音平台上不也有不少用AI產文的小說故事頻道嗎?換成人來進行這樣的「生產」,會多出多少成本?效率又是幾何?
希望時間最終能夠印證這個假想是虛妄的。
說了這麼多,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難道沒有優點嗎?當然有,既然是「工具」、「機器」,最大的優點就是開闢了另類寫作的道路和節省重要的時間資源,並不是說AI/AI輔助創作的文學作品因為上述可能的缺點,或者在我來看也許是潛伏的威脅,就必須加之扼殺。
如果僅僅是因為潛在可預期的悲觀或危機就選擇故步自封,跟那些在工業時代,反抗機器取代工作的工人,又有何差別呢?
事實上,讀者、作者、作品三者之間的定位也不是任何一個個體,一個時代就能輕易撼動的。
我相信那些值得欣賞,讓人與之共鳴的文學作品最終依然會存在,無論是以何種方式實現。
願美好的文學作品永存。
ns18.222.215.12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