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深刻的電影有很多,只好拿最近看過印象還很深的電影來推薦了。
6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NnCoLtPyM
《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故事很簡單:一個歷史上被稱作奇蹟的大撤退行動。
我先自首我在去看電影之前沒有做應該做的功課,但其實沒有理解這一層歷史也仍然是能看懂電影的,只是可能會少一層共鳴。
這種侷限,是諾蘭以往沒有特色,但也不可否認的,它是現下諸多好萊塢電影中,首度出現深刻描繪歐洲歷史戰事一隅的電影──我們知道,很多戰事電影都是以「美國就是英雄象徵」的角度下去拍攝的,《敦克爾克大行動》裡,首度沒有美國,只有那個時空背景下的三國角力。這對好萊塢觀眾應該是新鮮的。
電影中,諾蘭仍然保有自己對敘事時間現的自我風格:三段發生在不同時間點下的故事,他將他們揉合在一起呈現,最後在終點時拼湊出完整的結局圖形。
既然是還原史事的電影,何必多此一舉玩時間線?
或許這樣才能展現出時間的緊繃度不同──沙灘上等待撤退的英軍們的故事從一周前開始,一方面展現等待救援時時間流動的緩慢,敘事上我想沙灘上的故事也比較重點,相對於海上小船的一天與空中英雄的幾小時等等都是需要較為緊湊的節奏,這樣的安排正好可以凸顯出各個地點、三個故事線中主要人物們的心理狀態。
說到心理狀態,比起前幾部需要燒腦的作品,《敦克爾克大行動》幾乎沒有什麼需要腦筋急轉彎的地方,而是著重在臨場感的呈現,以及戰爭下人們所做所為的因果事件,企圖較大局面地刻畫出這場大撤退的全貌,以及那些諾蘭少年時代就聽來的戰爭軼聞。
沒有絢麗的科幻特效與動腦劇情,是諾蘭這次被「請下神台」的主因。但我想他是甘願自己走下來的。取而代之的,諾蘭這次說的是純屬人類的故事,雖然仍摻有一點想像,但脫去華麗的多元敘事手法,這次的作品很聚焦在「戰爭、時代與人類」。
每一段歷史故事傳到後來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世代時,就會變成傳說,傳說會不會被忘記,我想應該不是取決於事件是否夠血腥、傷痛、壯烈云云,而是有沒有被傳承、被記得。敦克爾克大撤退這件歷史,諾蘭從小就聽老一輩的人說,他記在心上,長大後有了機會,將那些人講述的故事拍成影像繼續流傳下來,我想他也不是很在乎科幻神壇的意義,他只是在做他想做的事吧?
我對那個從沙灘上直直投入浪潮裡的士兵印象深刻,也對主角湯米身邊那個總不說話的士兵以及後來的遭遇印象深刻,我對被魚雷擊中而傾倒的船艦、以及淹死在裡頭的士兵數量感到震撼,電影中,諾蘭的便當似乎發起來不用錢,但在這些頻率高到足以麻痺觀眾神經的便當速度之下,我感受到的是人類在死亡之前是多麼渺小,也想著,身為觀眾都快要對死亡麻木了,當年身在這場撤退中的士兵們呢?
為了活命,冒名吉布森的法國士兵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登上英國的船艦逃離沙灘,掩藏起身分而不說一句話,卻還是幫助著湯米逃離每一次死劫。他是這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人物,直到看完電影的好幾天後我仍然無法忘懷。他的死是每場戰爭上重複輪迴著的遺憾,而《敦克爾克大行動》不僅是在傳承人們對一個歷史事件的印象,它不像其他戰爭電影一樣,只是一昧的以死亡人數彰顯英雄的偉大,它還殘酷又竭力真實地道出了戰爭的另一面──那裡充斥著的是人類求生的本能,本能能夠多自私、散發出的氣場能多讓人恐懼,在平和世代出生的我們根本難以想像。
《敦克爾克大行動》裡充滿的是英雄主義與自私的求生本能的種種衝突,而這些看了真的讓人驚嚇,嚇完之後是無力與無奈。但將近結尾出現的代表「家鄉」的英國民間用船一一出現在海面上的那個畫面,不禁還是讓人相信人性除了原始的本能,還有超越在其上的其他,而我認為這才是諾蘭想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裡呈現的,對不是英國人的我來說,我自然無法理解他們所謂的「敦克爾克精神」,也認為這無關英雄主義,而是更加高層次的、接近「生者互助」概念的東西。647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iQUVBPP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