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處可見 臺灣的機車文化
記者 蕭泳 文 2015/10/04
臺灣的特色中,除了夜市琳琅滿目的小吃和熱情好客的個性外,相信一定還有臺灣的機車文化。臺灣的機車數量很多,根據交通部統計查詢網的資料顯示,民國一○四年一月到八月,臺灣平均每100人就有91輛機車,而汽車則是每100人只有31.5輛。臺灣使用機車頻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大眾運輸工具配套不足,汽車的價格又比機車高得多,再加上停泊位置不足等問題,使汽車無法成為一般市民常用的交通工具。臺灣的馬路彎多路窄,相較於汽車,機車自然成為臺灣人代步的首選,所以經常可以看見各式各樣的機車停在路旁。機車文化也成為臺灣的特色之一。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jZorq5ECc
臺灣的機車密度很高。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lKlMCUPC5
(圖片來源/環境資訊中心:擺脫「機車島」! 綠色交通提案)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Pux5AkAU6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5OzgUsm5uZ
歷史久遠 漸成日常必備
臺灣的機車歷史可追溯到日據時期昭和年間,當初機車只是腳踏車再加上油箱發動馬達作為動力,沒有現代機車的儀表板等裝置,為當時大眾眼中的奢侈品。到底為甚麼機車今天在臺灣會普及至隨手可得的狀態呢?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慶豐行,除了進口外國的機車外,民國五十年還與日本企業合作,發展臺灣自產的機車,但因為主要是依賴與外國企業合作產車,國內技術、資源等條件還沒到位;國外企業又為了保留技術,人才通通被挖走,使得臺灣的機車製造業依舊無法獨立出來。但經過企業不斷的努力,終於讓本地車型戰勝國外進口車型,使本土機車漸漸在臺灣普及起來。不但減低了大眾購買機車的成本,也成就了現在臺灣不同的在地品牌。雖然曾因為能源不足或不同的經濟政策而影響生產,但企業最後還是克服困難,使企業順利走到今天,臺灣也成為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OxJzlorcve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2Q3oEpygnt
地區差異 不同文化
臺灣的地區差異性顯著,也使得不同地區的騎車習慣,有不同的機車在地文化。以南部為例,臺南的居民給予人充滿人情味的形象,他們的騎車習慣也不例外,常不按照交通燈號駕駛,非常自由自在。而北部人因為捷運系統便利,容易讓人有「臺北人大多不會駕車」的印象,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因為不同地區差異所衍生的在地特色,更顯臺灣機車文化的獨特性。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W4qwVA9Vo
廣告業者利用各區騎車特色製作廣告。(影片來源/Youtube)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sGbEqWagj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kljNZoVKz
中部跟南部又有很大的差異。(影片來源/Youtube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1Wgnag9qMs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dpxWbJtwj
機車密度高 成安全隱憂
過高的機車密度也為臺灣帶來安全問題。根據交通部,每年發生的交通事故皆以機車的比重為多,促使臺灣政府使用不同的方法改善此況。在機車的考試制度上,除了考慮增加路障,亦希望符合臺灣現實的路況,增加道路安全教育講座。即使大部分駕駛人遵守道路安全守則,但害群之馬仍趁著監管漏洞作出違規行為,常有人無視政府的警告以及標語,也無視自身安全,造成酒駕釀禍的意外發生。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7uJHhyRvhV
臺灣路上很容易看到機車與大型車輛搶道。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w83nklKlM
(圖片來源/gigacircle.com)
而且凹凸不平的馬路一直是臺灣道路的特徵,由於臺灣天氣潮濕多雨,柏油路透水性又不甚理想,使得本來坑坑洞洞的路面容易形成水坑,因此車胎常常打滑,梅雨季時更甚。而且臺灣的機車分佈密集,加上路上不時有大型車輛,特別是遊覽車等,騎士們穿插其中,令人膽戰心驚。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AuXwzQW1C8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wsyvpeJIix
全球暖化 支持綠色能源
隨著全球暖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機車不但消耗石油這種非再生資源,燃燒石油所排出的廢氣更是空氣污染的原兇之一。因此,科學家都在研究可以在不影響環境條件下使用的交通工具,其中電動車就是現今可以選擇的解決方法之一。電動車的概念主要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再以電力發動,降低燃燒汽油所對環境的污染。現在也有提出油電混合使用的機車,用以作為機車到電動車的過渡。但民眾因為習慣機車而少有改變的動力,加上換新型機車成本較高,成為政策推動的一大阻力,因此也有人支持仿效荷蘭的交通文化。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6uWGyexoCP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rRCP1AC3lp
國際榜樣 荷蘭腳踏車文化
荷蘭的交通文化為現代國家的榜樣。荷蘭的交通工具以腳踏車為主,因此有人認為臺灣可以仿效荷蘭,以腳踏車代替機車的使用。然而有很多資料顯示因為兩地環境差異太大,在臺灣很難達到一樣的效果,特別是在道路的設計上,荷蘭為了鼓勵腳踏車代步,特意重新鋪設腳踏車專用道路,並給予腳踏車在道路上的優先使用權,以及制定相關的法規,確保腳踏車使用者得到與其他交通工具一樣的待遇,使腳踏車成為正式的交通工具而非一般的休閒運動。
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MOpTlT06V
荷蘭隨處可見腳踏車使用者。77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0IlFGm1M7w
(圖片來源/syshen.cc:我看荷蘭自行車)
臺灣環保署也在推行綠色代步工具,例如臺北市的U-bike,不只實踐綠色出遊的概念,還可以推動市民多運動、強身健體的習慣,讓平常生活緊張的大眾可以放鬆投入運動。U-bike的成效十分顯著,成為臺灣各縣市參考的藍本,但畢竟臺灣道路本來的規劃沒有包括腳踏車,難免在使用上有點不便。所以各地政府可以參考荷蘭的做法,建立一套屬於臺灣人適用的大眾運輸工具系統,認真落實道路狀況的改革,也許可以使臺灣成為第二個綠色出遊的模範,重新創造另一個獨特的臺灣文化。但是如果電動車或腳踏車要在臺灣普及,那被淘汰的機車該如何處理?在改革的過程中要如何使人們接受?最重要的是,最獨特、最充滿臺灣生活精神的機車文化只能成為人們的回憶嗎?這些都是未來可能需要面對的問題。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