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擷取自:Launch Trailer - My Child Lebensborn
在2018年10月的時候,我在DQ地球圖輯隊就已經讀過「挪威德國女孩」的報導,當時報導中的遊戲並沒有引起我太大的興趣,但前陣子在Play商店偶然點進去,我立刻被畫面中小男孩的無辜雙眼給迷惑(笑),清醒過來的時候我已經付費了。
警告‡‡‡接下來會透露遊戲劇情‡‡‡警告
警告‡‡‡接下來會透露遊戲劇情‡‡‡警告
警告‡‡‡接下來會透露遊戲劇情‡‡‡警告
遊戲中我飾演領養了孩子的單親家長(有人說是父親的角色,我個人認為官方沒有很刻意去刻畫性別),主要背景大約設定在1951年左右,遊戲一開始(1948年)的畫面是由玩家到教會選擇是要領養3歲男孩還是女孩,除了孩子母親的基本資料其他皆一無所知,領養時教會的人還會假惺惺地說:「真是感謝您願意領養克勞斯,他已經不能待在這兒了。」
之後時間快轉到孩子七歲即將上學前,從這裡就開始出現一些端倪,像是社區委員會寄來紙條表示有住戶投訴在社區內聽到有人在說德語;要求立刻禁止這種行為,還有孩子會提起自己小時候印象中有一位*「奧米」很疼愛自己,你得決定要規定孩子別再說德文還是不去限制他。
先大致介紹一下遊戲人物設定,我領養的孩子母親正是「德國女孩(German Girls)」,也就是當年納粹政府*鼓勵年輕的德國軍人(年齡大約在17歲上下)和挪威當地少女結婚的新娘之一。當時有許多孩子生下來後在德國生活,但挪威政府強調這些孩子是挪威公民,與紅十字會聯手強制把孩子們接回國內。而我領養的孩子的母親並不希望繼續扶養他,因為她很害怕被發現自己過去與納粹軍官有染的事實被揭露,在被全民公審之前,將孩子送往教會(孤兒院)。
第一次玩時我以典型的「亞洲父母」思維下去做對話選擇,後果……老實說──很糟糕。
先說遊戲結局只有一個,而且很悲傷,唯一不同的是你的選擇會讓孩子更堅強或是懦弱。有很多玩家不滿這一點,但大家要記得,這是以「真人實事」所改編,所以結局不可能會像童話故事一樣美好。
回到遊戲,我第一次玩時,一直是以「保護孩子」為中心,但長久下來我發現孩子很抑鬱。第二次玩就好多了,我強迫孩子去面對校園的黑暗面,沒想到他居然(比第一次玩時)樂觀很多,也比較勇敢。
玩這款遊戲可以很深刻的體會到,有很多事情,特別是孩子在學校的事是很難解去控制的,你愈是介入情況就會愈糟。像是我到學校向老師抗議對方帶頭霸凌孩子的情況,沒想到隔天孩子到學校被欺負得更慘。
當下看到孩子恐懼的眼神,我感到非常無力,因為我怕介入後學校那群人會變本加厲,但不處理又怕孩子會承受不住……在進退兩難下,我只能盡可能讓孩子在家裡過得舒適一些,讓他每天早上出門前還有勇氣可以踏出家門,中間有幾次也發生逃學的情況,雖然我能理解他的感受,但是我知道這是非常不對的,最終還是狠下心強迫他去學校。(畢竟我也曾經翹過課)
到遊戲尾聲時,發生了很駭人的事,雖然沒有明講和畫面,但是從蛛絲馬跡中可以確定──孩子被老師性侵了。
玩到這裡我開始懷疑自己,這一切有意義嗎?不管是當時的挪威政府、人民還是遊戲中的自己,二戰後他們只為了能找一個人出氣,就對當時不到20歲的少女和襁褓中的孩子實施「正義」?而我不管怎麼做都無法阻止別人繼續傷害孩子。
這回我沒有再讓孩子回到學校了,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這也讓我想起前一陣子和閨蜜閒聊時,她說自己一點也不想要有小孩;但很期待我未來的孩子。我沉默了一下才開口說出我一直沒跟任何人說的想法:我也不想要有孩子,因為我沒自信可以把他教好,或是給他應有的。如同我在遊戲裡無法好好保護我的孩子。
玩家在遊戲中有一本寫給未來長大後的孩子看的日記本,是官方為了引導玩家而設計的,可以更明白當時這些孩子有多痛苦,以釐清一寫錯誤的刻板印象。裡面有一句話我覺得寫得很好──
等你長大之後,你就會明白,愛上誰或者不愛上誰,根本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Wenn du älter wirst,wirst du lernen,dass du nicht kontorllieren kannst,in wen du dich verliebst.)
大家要注意一點,就是當時挪威少女與德國軍人在一起完全是你情我願的,所以挪威政府才會說這些少女背叛了國家,但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對情侶在一起需要受到整個國家的審視呢?
遊戲結尾以挪威國王到小鎮上來;而我們要搬家做結束,我和孩子站在森林裡偷偷望著國王,這時孩子突然說:「大家都愛他。」但諷刺的是國王並非平等地愛他的每個子民。
以上還只是冰山一角,有很多內容寫出來篇幅會太長,也鼓勵大家可以去買遊戲來玩玩看。(這真的不是業配文
最後我想說……
有很多人向製作單位留言這款遊戲太貴了,但我個人覺得還在合理範圍內,也很清楚製作一個遊戲背後所需的資金不少,加上這個單位有在幫助戰爭兒童,所以並沒有到所謂「斂財」的地步。(拜託,不到100台幣是斂什麼財啊?在挪威一個員工一餐都不知道夠不夠付,不爽不要玩就好了,沒人求你
P.S如果對這群孩子很好奇的話,可以到德國明鏡周刊的網站上看相關報導,他們採訪了不少生命之泉計畫的孩子。最後的最後,就是這款遊戲的中文翻譯人員可能不是專業人員,有一些常見的翻譯錯誤,但不影響整體閱讀。
*奧米:德文--Ömmi,推測應該是過去德語中奶奶的稱呼,故事後來可以確定是在說孩子的奶奶,現在比較多是以「Oma」稱呼。
*納粹優生學:當時納粹政府實施的優生學政策叫做「Lebensborn」,在德文中,「Leben」即生命之意,英文的翻譯為「Fountain of Life」,中文翻譯為「生命之泉」。當時納粹政府非常崇尚雅利安人基因,特別是要金髮碧眼才能凸顯基因的優越,因而選中了大多數符合這樣外在形象的挪威人。
ns 15.158.6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