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倫敦,像是一場恍惚的夢。
天空披着一層灰濛濛的紗,陽光努力地從雲層間擠出幾縷微弱的金線,像是某種不經意的溫柔。街道上行人稀疏,偶爾傳來腳步聲,卻被潮濕的石板路吞沒得乾乾淨淨。風輕輕地穿過泰晤士河畔,帶着不知來自何處的花香與遺憾,像是某個故事的殘頁飄進了這城市的午後。
倫敦是我的家,我在這裡長大。無論是泰晤士河畔的薄霧,還是地鐵站裡永不停歇的腳步聲,對我而言都再熟悉不過。然而,這份熟悉感中卻總夾雜着些許的陌生。它是一座擁抱多元的城市,但在其中行走,我時常感到一絲與它保持着距離的微妙感。我與這座城市的時間關係,像是在一場無聲的對話中進退,既被它的歷史吸引,又在它的變化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
我坐在一個偏僻的公園長椅上,旁邊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樹,斑駁的影子在我腳邊搖曳。手中拿着一本翻得發黃的舊書,卻始終讀不進去。時間在午後彷彿停滯了,卻又有一種不知名的流動感——像靜止的河水下有暗流洶湧。我看着不遠處的鴿群,它們自在地踱步,無需去追逐什麼,也無需去逃避什麼。而我,卻始終無法像它們那樣安然自處。因為這城市的節奏似乎與我的內心時鐘有些錯開,我總覺得自己既置身其中,又飄游於外。
倫敦的午後總是這樣,它不急不徐,像一位老者輕聲講述往事。那些細碎的聲音,混合着過去與未來,讓人不由得深陷其中,卻又難以觸及。這裡的一切都隱含着某種矛盾:城市是忙碌的,但午後是寧靜的;人群是冷漠的,但陽光是溫暖的;回憶是甜美的,但當下卻總讓人感到疏離。我在這樣的氛圍中迷失,卻也在其中找到了一絲安慰。
也許,這正是詩的起點。一切無法清晰言喻的情緒,都需要一種載體來安放,而詩便是我的選擇。午後的倫敦給了我太多片段與畫面,那些或明或暗的記憶在我的腦海中縈繞,催促我將它們轉化為文字。詩的意義不在於解釋,而在於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感覺;它是風掠過臉頰的一瞬,是陽光跌入水中的斑斕,是石板路上殘留的雨痕。倫敦的午後就像詩,它靜靜地等待,讓人去讀懂它的沉默與細語。
當我離開長椅,慢慢走向河邊時,水面反射着稀薄的陽光,像某種碎裂的記憶。我想,也許詩就像這樣,是對片段記憶的重組,是對情感的一次溫柔訴說。倫敦教會我傾聽,而詩則教會我回應。詩讓我感受到,生活即使殘缺,也能有它的韻律。或許,這就是午後敦城與詩最深的聯繫——它們同樣細膩、含蓄,又無比真誠,宛如滲透靈魂深處的微光,讓人重新找回生命的節奏與溫度,安撫每一顆孤獨卻依然跳動的心。
ns 15.158.61.5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