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頭先澄清,個人跟出版業沒有掛勾,只是之前曾經研究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提供一些自己的意見。
記得當年高中考完大考之候,因為錄取了幾個中文系的大學,所以特別跟我們班導(文學系畢業的)討論了這方面的問題。
台灣的出版業,大概是從2000年左右開始不斷攀伸,最後在2010年達到高峰,那時候博客來、金石堂等書局利用網路銷售跟大型連鎖的方法,幾乎佔據了一半以上的書量銷售,再加上那時候台灣人的閱讀量大量增加,知識普及速度高,導致整個出版業飛速的上漲。
然而到了現在,因為網路加快了生活節奏,現代人大多採用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過度的依賴網路上那些『懶人包』,導致較為知性的長篇大論越來越沒有人願意觀看,同時薪資倒退跟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趨勢,進一步地減少實體書籍的閱讀量。
2010年時,台灣人平均一年至少閱讀8.5本(課外)書,到了現在2020,這個數字只剩下1.4。
再加上台灣早年盛況時林立的出版商眾多,導致現在市場緊縮時,僧多粥少,大多難以生存,實體門市一間接著一間的關門,書商舉辦的大型的文學創作比賽也取消了一半以上,直接導致的就是那些新人作家難以被讀者看見,產業門檻不斷上升。
當然,這些僅限於實體書籍的市場,現在出版商也大多注意到這一點,因此轉移到網路閱讀方面,但關於這方面的知識本人比較不足,歡迎留言補充哈哈!
講到哪裡.....阿對!
這裡再插一句出版業老前輩劉揚銘先生的話,記得之前在看他的文章,一開頭他就直接寫,「出版夜心資很低喔,勸你不要盡來」。
他並不是打消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的念頭,而是告訴他們進入這個行業裡,必須有『天真』的夢想跟熱情,而不是為了賺錢而進來。
這也就引出接下來想說的第三個是,就是關於宣傳方面的業務。
台灣出版商在宣傳方面有一些很獨特的地方,就是每當行銷做得太足就會被人酸太過商業化,(在下有點懶了,直接引用原話):『寫出作品不能大聲張揚、做出產品也不能用力推廣,在出版這行,不能說自己的心血結晶有多好,也不能想要賣座;只能視名利如糞土、把金錢當浮雲,彷彿每天喝風吃土就能活。』
記得當時在老師的辦公室裡,我跟她討論的很激烈,因為她本身就是師出有名的文學大師(偷偷透露一下,余某中老師...),對她而言,是很希望可以看到台灣出版業死灰復燃的那天出現的。
可那天,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卻是,寫文學作品(出版實體書賺錢的)適合當副業,全職作家在現在的台灣除了極少數,其他大多難以生存。
哎...半夜出去吃宵夜前,正好看到這篇創挑,當初放棄文學系投奔科技業的自己突然有感而發......(嘖嘖嘖,有種放棄了夢想的感覺啊.....)
希望哪天台灣也能出現類似日本那種,輕小說帶動閱讀風氣的一天吧!
不說了,去7-11吃宵夜了。
ns 15.158.61.2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