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民以食為天。食, 是一種文化, 象徵每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尤其在手機拍攝便利的年代, 而食又是每天必做的事。於是人人當起食評家, 一拍便是一篇, 在網上傳開的每字每句渲染著人們對一家食肆的情感, 形成一股股對商譽舉足輕重的暴風雪, 食店的好壞一目了然。
這也是個商機處處的年代, 所謂商機商機, 商人的機心亦日益增大: 顧客有他們的張良計, 我有我的過牆梯, 我也得弄些名堂創新一番。「陳醋貓耳朵」(雲耳浸醋)、「青龍過海」(湯上一條蔥) 等, 多漂亮的名字!
於是, 樹要樹皮, 人要臉皮, 食物也要外皮—— 人要化妝, 食物也會喬裝。一碟碟的菜餚被冠以響噹噹, 非同凡響的名字, 搖身一變, 變成一碟碟新穎的佳餚。
可惜…… 這些商家們或許不懂消費心理學, 不懂那種期待與失落形成的落差。試想想, 當你抱著自以為新菜新作風滿心期待時, 上桌的卻是你早就吃慣見怪不怪的菜式, 這種心情直接與貨不對版畫上等號, 更莫說讚賞了!
筆者在剛過去的母親節就吃上一間, 位於香港大角咀埃華街的豐碩酒家(上圖)。加上前往的步程要近二十五分鐘, 心中的巨大落差不言而喻。為荷包君嘆倒楣的同時, 也暗嘲這些店, 為一時啅頭換湯不換藥, 過得一時, 顧客很快就會棄之不顧。商家嚴重低估了民間食評家的威力。網上文字的力量, 你我都懂。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