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這件事真正讓人難受的我覺得是未知。而未知會帶來恐懼,讓人無法理性地去探討跟面對。所以宗教信仰跟死後世界才會流行起來,人們渴望自己對死亡之後的世界有所理解,而去透過蛛絲馬跡自行編造腦補。
其實我們的意識受困於自己的肉體,對他人的死亡僅止於他人視角的觀測。
親自面對死亡這件事,每個人一生只能有一次。
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死亡的定義是從何而來?
我認為,就是藉由觀測他人的死亡過程來定義。
不是死亡這個概念由自己認知到才有死亡的定義,而是人們透過觀察他人消滅的過程中定義了死亡,才形成了死亡的概念。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死後的世界一無所知充滿猜想,因為死亡的定義在於肉體消滅的過程。
心臟停止,無法呼吸生命跡象消失,直到屍體火葬或腐爛,將一個人在這個世界的實體消滅的過程稱為死亡。
但是,那僅僅止於旁觀者的視角定義的死亡,親身體驗的死亡在這個「肉體消滅即意識消滅的框架下」一生只能有一次。
是的,如果肉體消滅但意識沒有消滅,那才叫有死後的世界,至於肉體消滅了意識會不會消滅,那我們可能要死了才知道。
出於某些原因,很可能死後我們無法再影響這個世界,所以才有未知誕生,這才是人們怕死的根源。
不是因為死可怕,而是死後的未知可怕。當然如果實際看到肉體消滅的過程,可能會更有實感,但也只是停在他人視角,還是無法感同身受。
換個說法比較容易懂,我們在線上遊戲創一個角色,然後刪除它。這樣一個消滅的過程對這個角色來說就是我們認知到的死亡。
都是實體消滅的過程,只不過一個是虛擬的一個是真實的。就算角色本身沒有意識,在他人的旁觀中這就意味著死亡。即時我們在之後重創一個同樣外型名字的角色,它跟前一個角色也不是同一個。
之所以多數人無法對這樣的死亡感同身受,那也是因為建立在已經明白雙方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在。碳基生物對死亡的定義都是建立在肉體的毀滅上。對於其他形式的生物距離越遠越難同理。比方說植物,吃菜的時候有想過這是菜的屍體?很難,因為我們根本無法理解植物的死亡。素食主義者能夠理解動物的死亡卻無法理解植物的死亡,對人類來說距離更遙遠的數位生命要理解就更困難了。
無法理解就無法同理,無法同理就無法感同身受。某些殺人魔對於殺人這件事是無法理解「人被殺,就會死」這段廢話,無法從他人的死聯想到自己的死,所以才會想殺就殺。
我的疑惑是,如果死亡得透過觀察到他人的肉體消滅的過程來定義。那麼……
遠離他人是否就能淡化對死亡的體認,進而減輕自己對死後世界的未知與恐懼呢?
3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8cgdrWbnEA
3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fsniOFspfT
310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IFvmCCr6S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