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朝代的衰落和滅亡,原因千絲萬縷,寫一本書也絕對沒有問題。
不過,其實都大部分原因都與「制度」和「人事」相關:有「壞」的制度,但是有「人事」搭救,一時間沒有問題;有「好」的制度,但是因為「人事」出現問題,同樣也會弊病叢生。
每樣舉一個。
制度:皇權過重,後人無能
唐代,政令由宰相制定,皇帝畫勅(印御印批)。宋代,相權被削,政令不再由宰相獨定,他要先寫箚子(意見書),對某事提意見,擬定幾條解決辦法,交由皇帝決定,同意後再擬旨。
那明代呢?明代的政令,全部由皇帝親旨。
因為胡惟庸造反,而且明太祖自身性格猜忌,決定廢相,同時要求子孫永遠不准再立宰相,變成了君主獨裁,一切事都由皇帝作主。雖然後來有內閣,但是大學士的官位太小(五品),權任雖高,不算正式宰相,名不正言不順,只算是協助角色。
在這個制度下,皇帝好就無問題,皇帝差就有問題了。
我覺得怪責皇帝並非完全正確,他們成長在王室這種奢華但像監獄一樣的環境,自然不能像明太祖一樣有精力和勤力,而且,也不是任何人也有能力管天下大事吧。
所以之後,皇帝遇事,不想理會,也不會想和內閣商討,因為在大學士面前甚麼也不懂會很丟臉。「因不管事而更不能管事」,皇帝有事便交付身邊的太監,再由太監轉交內閣,而內閣有事,就交給太監上交給皇帝。
自自然然,皇帝懶惰,私下叫太監批公事,然後就出現太監弄權,亂政,然後就有魏忠賢之類的太監出現,於是明朝就逐漸衰落。
就連張居正也是勾結太監,才能得到實權。明太祖立的「內臣不得干政」?呵呵。
所以,廢宰相是「壞」制度,但是因為明太祖厲害,才無問題,後來的「人(皇帝)」不行,就拜拜,看看明神宗不上朝。
人事:人事鬆懈,舞弊出現,制度崩潰
「每一項制度之推行與繼續,也必待有一種與之相當的道德意志與服務忠誠之貫注,否則徒法不能以自行,縱然法良意美,終是徒然。」(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登記戶籍的《黃冊》,登記田畝的《魚鱗冊》......都最終失效,成為了明代土地兼併的遠因。
(懶得補了,有錯請指正)344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WApLHAd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