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心血來潮而寫的短篇小說。事前沒有想過這些情節,突然靈感到來又不想浪費這個大好機會,就用了六個小時一氣呵成寫完初稿,內容結構上頗粗疏,再花了點時間潤飾文筆。
靈感源自網上流傳的校園傳聞,以及我對姊弟戀的看法而成。傳統觀念上,男人的年齡比女人大,是十分恰當而且值得推崇的。相反,女人的年齡大過男人就要面對重重障礙。原因不外乎是父權社會的兩性秩序,男性凝視下的女性價值評鑑,男性的所謂自尊心,兩性權力關係等等。
我之前寫小說少有涉及愛情婚姻,也不常看兩性關係或戀愛類型的作品。因我本來不懂得分析愛情類作品,覺得愛情就是「呃呃氹氹」、「嚟嚟去去都係嗰啲嘢」,一切都被非理性、虛無縹緲的感覺所牽制。後來我才想到用道德和平等做切入點,批判人物的作為。當時我想的是,兩性關係應以尊重平等為原則,一旦打破此原則就立即批判。
我用第三人稱限知敘述,只寫男主部分心理,不寫老師心理,使文本更具開放性,任由讀者猜想。寫作手法不花俏,平鋪直敘,事件按照順序的時間線發展,再加入一些意象。除此之外,沒有使用特別技巧。
神奇的是,我曾給不同人看這篇小說,每個人對劇情的解讀都跟我原本構想的大相徑庭,十分有趣。於是,我寫下原先的創作構思,給各位讀者參考。
男主角是一個自卑怯弱的人,不想背負社會期望的男性責任,轉而向年長女性尋求庇護,但一出現問題,便暴露了他的脆弱無能,一如既往地一直逃避下去。他喜歡的是往日的幻象,遇到相似的情境,就幻想自己能挽回過失,令自己心裡好過。如此重複。其實,他喜歡的是自己。
我預期讀者的反應是,批評賤人男主不負責任。目前沒有100%的避孕方法,男性決定性交就需要背負一定的責任,預計女人有懷孕風險。然而,當他發現女人懷孕後,選擇逃避自己的責任,以置身事外的態度離場了事,是「冇膊頭」、「冇擔當」的表現。
即使逃避了,但內心仍有一條刺,後悔和遺憾就常留於心。這種男人逃避責任而斷絕關係的無奈,在結局時表現得更鬱悶。男主角明知到他是老師小孩的生父卻不能相認,無法成為一家人,既感到無奈又要裝作若無其事。身體的距離無限接近,心的距離卻無限遙遠,是故事的一大惆悵之處。但從另一個父權角度出發,男主延續了血脈,不需要背負任何養育責任,完全交託給生母和另一個男人供養,是又食又拎,非常爽皮的男性幻想。
我在寫老師懷孕時想到的是「意外」懷孕,就是做足避孕措施也會有幾%會中的可能性。寫完後想到,老師的動機也可能是借精生子。買精手續很麻煩,一夜情的性病風險大,那麼找個乾淨處男不就ok了嗎?或者是,老師一開始的動機可能是受到性吸引,想找個性伴侶,後來意外懷孕,到了這個適合生育的年齡,想起有個孩子也不錯,於是生下來撫養。
父權社會的影視作品常出現的情節:女性懷了孕,就要挺著大肚子要男人負責任。男性是供養者,否則女性和孩子都沒有依靠。不僅是經濟層面,孩子如何沒有父親也會遭到社會的排斥,這意味著女性子宮的產出物歸男性所有,孩子一定要有父親來認頭。
不過我認為,社會上未婚懷孕的棄嬰案,原因之一女性沒有經濟能力供養她的產出物,在惶恐不安和不知所措下所作出的衝動舉動。當女性有權力金錢地位時,選擇生育與否,孩子有無所謂的父親(生父或養父),誰是父親又有什麼所謂呢?
另外,女性需要擁有更多的性自主權,寫的時候沒想過愛情(加上愛情分類是吸引人看的策略),至少在陳講師的角度而言。她跟男主是固定性伴侶,在玩一場成年人之間的遊戲,開心就算。懷孕事件發生,男主覺得自己負不了責任,並推測陳講師會墮胎,然而事實上不是(放產假暗示沒有墮胎)。
陳講師對性的態度很隨意放縱,像一隻自由的小鳥,時而停下來駐足休息,時而飛往天空,絕不會為一棵樹永久逗留下來。我預設她的男友是生了孩子之後認識的學生,比男主年輕,是男主的學弟。他的設定主要是想凸顯老師對男主沒有任何留戀。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過去了,新的又來了。如此循環往復。
這是我在性別意識不足的情況下寫成的小說,隨著日益接觸女性主義思想和女性意識覺醒,越覺得裡面充斥了許多父權思想和厭女思維。其中,我修正了結局老師孩子的性別。我本來覺得生男生女也沒所謂,當時聯想到被女人拉扯的力氣大孩子是男性,加上潛意識覺得生為女性在父權社會過得幸苦,所以就設定是兒子。後來看了一些男孩偏好的相關論述,認知到「生男生女一樣好」的偏頗之處,最後模糊了孩子的性別,任由讀者猜想。第一時間想到的孩子性別,也可反映了個人的潛意識以及背後隱藏的真實想法。
ns 15.158.61.8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