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親友,她是一位媽媽。她就讀小學的兒子早前的中文考試中,有一道這樣的填充題目:
「媽媽在______買了一個_______西瓜。」
在第一個空格,兒子寫了「水果店」。這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在第二個空格,兒子卻寫了「八四二四」。所以整句句子就是「媽媽在水果店買了一個八四二四西瓜。」
「八四二四」的真正寫法,應該是阿拉伯數字的8424。它是一個西瓜的品種,筆者不在此贅述詳情了。而那個小孩,也許是因為這份是中文試卷,故把「8424」寫成中文字。
後來知道,班上也有其他人也寫了「八四二四」,可是這個答案當然是沒有分數啦。原來,那一個空格本來是填形容詞的,而「8424」是一個尊有名詞,所以不給分。最簡單的話,在那一格寫個「大」字就行了。那位親友在說這件事情的時候,也不忘跟孩子說,媽媽心中會給孩子那失去掉的兩分。
這一道題目,以及各人對題目和成績的看待方式,其實也反映了香港教育的一些弊病。
*
先論我最想說的一點:「對其他思考方式或想法的不開放性。」
筆者先引用上述例子。你要說「買了一個8424西瓜」是錯誤的嗎?當然不會呀,畢竟這說法是大眾對此品種西瓜的稱呼。你可以說,是因為孩子不是寫阿拉伯數字,而世上還真的沒有「八四二四西瓜」。如果是這樣,筆者還覺得蠻合理的,畢竟專有名詞一定要寫對。
可是老師不給分的原因不是寫錯字,不是語法不通,而是因為題目要求學生寫形容詞,而「8424」是一個專有名詞。
這其實代表著,你一定要在那一條橫線上寫「大」、「又大又甜的」這些形容詞。筆者明白,該試卷是對語文基礎的考核,要求學生寫形容詞,實屬正常。
可是請不要忘掉一點:這個是中文考試,考核的能力不應只限於「填上適當的詞語」,而是學生能否把自己要說的話清楚地表達出來。因此這個小孩所寫的「八四二四西瓜」,讀起來絕對是一個合理和通順的答案,先不論他寫錯字。
喔對,寫錯「8424」也不是孩子的錯,畢竟在中文考卷上寫阿拉伯數字一定不會得分。
也不止是小孩子的試卷,中學生也是這一個論點下的受害者。
相信各位受HKDSE教育的人,也知道中/英文是多麼爛的科目。爛的原因主要也不是什麼課文呀,很難拿高分這樣。
(雖然有將近一半的考生的母語是不及格的,這一點也值得詬病,但是語文類科目的其他問題更大,所以這點先放著)
相信各位讀者的老師教你寫作時,是跟你們說比例要怎樣,論點該如何闡述,情感要如何展現……總而言之就是一堆框架,甚至能說是幾條formula,看文章的體裁再決定用哪一條。而且還得表達「正面」的情感,如果文章中的「我」陷入負面情感當中,這篇文章一定不會高分。
筆者曾在唸中五時寫過一篇很負面的文章,那時候老師雖然說它比我以往寫過的文章都好,可是就是因為文章的「我」過於消沉,所以要把那篇文章重寫一遍。
然後還有閱讀理解,這根本不用多說吧!無論是任何作品,不同的人看完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不論是站在讀者的角度,還是在作者的角度亦言。然後每個人把自己看到的東西寫下去,有人卻會因此失分,因為他們看不到考評局想他們看到的東西。
欸不是,你考的是閱讀「理解」吧?寫什麼有人因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跟你不同而沒有得分,甚至得到不合格的分數?你考的是寫「作」吧?我又不是詞不達意,「我」只是有點消沉,那又不合格了。你要說這樣回答問題是錯的嗎?一定不是吧。
這樣的教育強迫學生寫教育局想看的答案,這答案以外的說法只會得到較差的評價,你要怎麼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當局也跟你說,不依照他們的方式回答就會失分了。
教育的目的之一,不是讓受教育者學會接納不同的意見,同時學會闡述「自己的想法」嗎?
*
剛才一直在講試卷和分數,這帶到了筆者的另一論點:「用成績來定義一個人的高低以至價值。」
這裏有90%的說法也不是教育局或考評局的鍋,畢竟世上不論是遊戲、學習還是娛樂,也在一定程度上用分數來區分高低。
你說外國的制度也有讀書考試,也會使用ABCD grade來定義一個人在某範疇的努力及能力,不過為什麼有很多人對香港/亞洲的教育嗤之以鼻,對外國教育則趨之若鶩,其實是跟人們怎樣看待「分數」有關。
有人指分數不代表什麼,不過實際上分數所代表的事情卻遠超你所想。這個數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你的實力,因為你要相關的知識才可以回答問題。小學生能考好Calculus III嗎?我想是有的,只是這樣的小學生是萬中無一的罷了。
除此之外,分數其實還代表著一個人當刻的狀態。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最近的自己的壓力很大,那你做任何事情也會感到力不從心,甚至會後勁不繼;如果你當刻有任何身體不適,你的注意力或多或少都會轉移到自己的身體上;還有一些運氣成份,這就不詳述吧。
但是,以上的種種存在著時間性,那代表的只是那一段時間內的表現,並不完全反映事實的全部。
再加上前文所提及過,如果考生的想法跟出卷員想看的想法不同,那你所得的評價也不會高。
因此人們對於成績有兩種說法:
一、你成績不好,因為你根本沒努力讀書。
二、成績不代表一切,因為成績只代表你在那個時間段應付那一份試卷的能力。
然而這兩個說法也十分片面就是了……
很多說第一句的人,也會被「沒努力讀書」這五個字帶風向,把「成績不好」這件事歸咎於不努力讀書,卻忽略其他使人成績不好的因素;第二個說法也只能說是部分正確,分數所代表的事雖然存在時間性,可是不論是人的努力,還是精神狀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些是慢慢累積回來的。
但是重視成績的人,偏偏就把精神狀態拋諸腦後,只是用成績來定義這個人是勤力讀書,還是無心向學。
這個數字的背後,代表的是什麼,卻沒有家長會認真去想:是孩子太大壓力?是因為孩子脫離框架,導致分數不高?還是所謂的不夠努力,「電玩成癮」?
100個人有100個成績,有些人會得到一樣的分數,那我能不能說那兩個人都得到這樣的成績,是同一個原因呢?
想必也不用問吧。
*
從以上兩論點,我們也不難看出本文的第三點:「香港的教育過於絕對,否定任何『固有觀念』以外的觀點。」
這裏先說一下,我指的不是「教育制度」,而是「教育」本身。老師當然是教育者,但在此論點面前,父母以至其他大人也是我詬病的對象。
先回到文初的填充題:「媽媽在水果店買了一個八四二四西瓜。」
其實那孩子的媽媽是處理得挺優雅的,至少她沒有因為孩子「答錯了」而怪責他;她不告訴孩子,下次應該寫一個形容詞。她反而是肯定兒子的創意,跟他說「8424西瓜也沒有錯,所以你值得那兩分」。
單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已經比很多父母好太多了。很多人就會說「好好寫一個形容詞很難嗎」,但是答案沒錯,而且詞句通順,我看不到不給分的理由呀。
請不要被固有的答案束縛著,教育的目的本來就是讓各人思考,然後給出自己的答案。而很多非原則性的事件或是問題,也沒有對錯之分。被教育者需要的,其實不是一個把思考方式強加於人的人,而是一個肯定自己的想法,接著教你如何做到最好的教育者。
可是,在香港,這樣的教育者根本屈指可數。
之前,筆者聽過一件在外國發生的小事,事情是這樣子的:小孩甲不斷騷擾小孩乙,導致小孩乙忍不住,揍了小孩甲幾拳。小孩乙的父母讓孩子道歉,也教導他下次應該怎麼做,但是也稱讚了他。
其實那對父母和孩子也知道,打人是傷害別人的行為,是一個不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情放在香港,很多人一定會先說「打人就是不對」。這句雖然是事實,但也有否定的意思。
有人認為父母就是在讚揚孩子打人,可是他們其實是讚揚孩子「為自己挺身而出」的動機,但是這樣做會傷害到別人,所以下次遇到這樣的事件時,應該怎樣做。
這樣教小孩解決問題,遠比比很多香港人說的「XX就是不對」更高層次吧。
再者,前一個論點中的「分數」,其實也代表著評卷員對學生有多大程度的肯定。比如說,如果我寫一篇抒發負面情緒的文章,卻只有30%的分數,那代表的其實是「作者所抒發的情緒不被別人所肯定」。
用簡單點的語言表達,就是「你不該有這樣的心情,你一定要很正面積極」。
然而,人的情緒和想法不會因為別人的否定而消失;相反,它只會被壓在心底。這對孩子的成長之危害,也不用筆者多說了吧。
*
在《Warframe》這個遊戲中,有一隻大boss說過一句:
“You must be taught what to think, not how to think.”
其實這一句不就是香港教育的現狀嗎?很多所謂的「教育者」著重「應該想什麼」,而不是「如何思考」。
否定被教育者的人、讓他們待在框架內的人、以至之後說他們自卑/沒主見的人,也是同一批大人呀!他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香港的教育,到底又是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還是只是一種「調教」呢。
ns 15.158.61.5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