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於2022年7月29日。
早於四年前,我就已經接觸到韓寒的這本《青春》了。當時我的中文成績很糟糕,因而討厭中文,討厭這個教育制度。我的中文老師見狀,就借了兩本書給我看:一本是小說,不記得書名了;另一本就是《青春》。
不過,當時我真的很沒興趣,所以我只是看了一兩章就把兩本書還了。至於為什麼四年後的我會花三十元把書買到手,就不要問了。
要說這本書說什麼,說白了,就是一堆散文,訴說著生活如何艱苦、批評中國的網民、創作文化、媒體、政府……喔對,這些文章全都是至少10年前在韓寒的部落格寫的。
十多年過去,中國的生活情況有沒有改善、人民及媒體質素有沒有上升、環境是否不利於創作、政府推行的政策利民與否等等,不是住在中國的我們不是當事人,我們很難對其作出評論。不過,接觸過這本書的人應該知道,他口中(或是筆下)的中國及其人民,其實跟我們香港人的認知,其實也蠻相近的。
比如我們用來揶揄中國網民的一句:「人生有三個階段:出生、辱華、死亡。」這樣說其實也不無道理,畢竟2021上半年就己經發生至少十次「辱華」事件:《尚氣》的男主角辱華、用筷子吃意大利麵辱華,John Cena稱台灣是個國家又辱華……
早於2007年也有人動不動就指責一些作品辱華,例如《碟中碟》、《加勒比海盜》或是《尖峰時刻3》。我沒看過以上電影,但韓寒看過未刪減的版本,也會納悶,這幾部作品哪裡辱華了。
他點出了一個重點:「我們人民是非常緊張的,經不起任何的非正面言論,包括玩笑、調侃、意見。面對這些,我們一概稱為辱華。」
先不說那些用幾個鏡頭「影射中國文化」的作品了,現在的名人就中國哪裡不好,也難逃「辱華」的標籤;說亞洲什麼文化需要改善,反應最大的往往都是中國人。一個民族因為某名人對著鏡頭發表意見,而說這個人侮辱整個民族,要抵制這個人,扺制他代言的品牌等等。
這只是代表中國網民的心智,就如一個五歲小孩一樣,只有小孩才會因為別人的批評、意見發很大脾氣,只有小孩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跟大人哭訴,只有小孩才分不清楚什麼是「批評」,什麼是「侮辱」。
15年過去,辱華事件有增無減,這顯示了中國網民的心理質素每況愈下,更讓人看見中國近年大搞民族主義,是多麼的自卑。與其怨恨別人討厭中國,倒不如想想為什麼別人對中國的評論那麼差吧。
回到本書,不只是辱華,很多中國的風氣、現象、制度,他都拿過來批評的。別人可能會說他太叛逆、太狂妄自大、太理想,但這種性格可以說是每人都有的,只不過有人因社會及家庭的期望下,將其壓抑起來;而韓寒則一字不漏地表達出來,道出人們壓在心中的憤恨。
在這個排外的社會,不喜歡哪個名人,就是忘根忘本;批評哪個傳統現象,就是崇洋媚外。韓寒受過這種批評,卻不與之妥協。
他在說自己是一個「批評者」而不是「建設者」,因為人們不需要也不會聆聽建設性的意見,所以建設者是很痛苦的。可是在我眼中,他同時是一個建設者,畢竟他提出的問題或對價值觀的批評,每字每句都鏗鏘有力且難以反駁。
比如上一輩人經常提倡的傳統美德,什麼謙讓、誠信、熱情、勤勞等等,這些當然是好事,但要求下一代都是這樣的人,多數沒有這種品德修養,除了勤勞之外。這不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又比如,你不喜歡老舍、茅盾、冰心等作家,就會被口誅筆伐。明明喜歡哪個作者,不喜歡哪個作者,是每一個人的自由,跟任何道義、民族、修養沒有半點關係。
書中還有很多批評,很多韓寒對當時社會的想法。
十多年過去,社會有沒有進步呢?
中國依舊容易被侮辱、上一代人依舊道德勒索著下一代、不喜歡什麼明星會被口誅筆伐、民族主義像幾年前的澳洲山火般失控、社會依舊不尊重個人自由……
即使到現在,這些事情是不是時常發生呢。
早幾天,某位友人跟我說,我對社會的不滿太多,要get over it。我回答他,get over it不是我的義務。以自身行動改變,才是對社會不滿的人應做的事情。不然,你接受迂腐的想法,身邊的人又接受這些價值觀,社會換了一批人,卻沒有因此而有什麼改變。然後我們這一代又灌輸上一代的觀念給的們的子女,他們又要get over it,接著社會又換了一批人,思想依舊,社會問題依舊,然後就是一個永遠都達成條件的while loop。
韓寒所詬病的事情,至今在中國、在香港、以至華人社會依然存在,這就顯示社會一直以來都沒有進步。「進步」不是說有人發明了什麼後,將其在社會上廣泛應用,而是要解決一些本來存在著的問題。畢竟這個世界真的不需要什麼新的科技、新的發現,你把捆綁著各人的問題或氛圍去掉,人們已經很開心了。
希望有朝一日,世界不再需要韓寒的《青春》及他的部落格。
ns 15.158.61.2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