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那段期間,基本上只要不是臨近學校考試,我通常一個禮拜至少晃悠到書店一次,說至少,應該就可以明白我絕大多數去的頻率遠高於一次。如果是下課要直接殺去,圖方便,我便是去沿著捷運線走上一個站就可以抵達的胡思二手書店。有時則是搭火車,回到我們家附近車站時,突然心血來潮,那麼我就會選擇在回家途中會順路經過的微學館。但我還是最常將出行特意訂在假日,因為平日總不免缺乏那種可以悠悠哉哉逛完一圈書架的時間和閒情逸致。
更由於我這種往往新書沒出幾本,我就又光顧書店的行為,身邊的親友很少願意,陪我一同前往。多半是我一個人,肩挎小帆布包,裝本書,一身輕,不必配合誰興致,不必為誰駐足,隨時想出發就孑然一身快意出發。
除了在店裡沐浴於書香下翻過一頁頁紙,我其實對搭公車到書店這段時光,有著同樣程度的享受。與平日裡為了趕課,去匆匆來也匆匆不同,假日不但人潮少了很多,公車司機亦不會奔馳得我以為我是座的是什麼超跑。車上小小的空間與依然喧囂不已的外界,形成天與地之差,不過一門之隔,卻如同隔了數億光年那麼遠。難得的悠然,難得的放鬆,難得的時光,一切都顯得那麼難得。以至於我每每下車,還會忘我地待在原地,回味好一陣子,直到公車重新啟動,尾氣燻的我受不了為止。
若是平日,我自是只有在自己生活圈內找尋的份兒,但輪到假日可就完全不一樣了,我可以想去哪就去哪,愛去哪就去哪,盡情恣意。話是這麼說,實際情形也是這樣沒錯,可好像也沒什麼見我到處跑,十次有九次還是不變的那一家,板橋車站對面的誠品。真問我,我也說不出有什麼非去那家不可的理由,就好像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一旦沒做,全身就怪不對勁的。
誠品,我個人誠心誠意強力推薦,在我認識的那麼多家書店中,上上品當之無愧。連鎖規模大,檯面上可見藏書量粗略估計應是位列中游偏上,更是貴在新,勝在多元,從原國家地到書種再到書的文體形式無一不是。空間大,卻能不雜亂無章;環境清新,卻又保留了書香氣;音樂氣氛到位,卻也不過度擾人。用心體現於每一個維度,細心藏在每一個細節。於此,我也必須推薦走過路過怎樣也不能錯過的我超尬意的一區,排行榜。尤其當你不經意瞥到自己尊崇的作家,又或者與遺珠好書有場因緣際會,很難不不禁滿心歡喜,心生期待。偶爾為之的預測一波誰會摘得桂冠,更是,其連帶加倍映襯之後揭曉時所獲之喜悅與激動之情。如此樂趣,實在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不過發展的大了,也並不全是好事一件,畢竟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有真正求好好讀書的鳥,也有那種不知為何而來的鳥。像我自己就有過一次糟糕到我永生難忘的經驗,那次我知道自己的目標,於是一進店便直奔目的地,半點不帶停頓。誰知,那邊已有兩個女生結伴杵在那。我想,好,那我就在旁邊等你們好,再換我。結果我等了好一會,都不見她們有動靜,我就納悶,你們不是要找書嗎,楞那做啥,出於好奇,我淺淺探頭一望,她倆原來擱那拿書自拍呢!拍就算了,還是為拍而拍,拍完就塞回書架,顯然根本沒有要看書的打算。在那喬姿勢喬半天,她們越喬,我心中的滔滔怒火越是旺盛,文青二字就是被這種人給汙名化。她們一走,我立刻就大步上前把書給小心翼翼擺正,用完就跑,也不好好放回原位。糟蹋書若有罪,她們能不罄竹難書都難。哇,現在回想起,我才驚覺我還是好氣,氣氣氣氣,簡直絕了。果真應驗那句「奇葩不常有,一見永難忘」。
當然這種負面的事極少極少,我在誠品、其他書店碰到的還是好人居多。就好比有一次我在看誰的書來著,我也記不是太清,看著看著然後就有一個阿婆過來攀談,問我在看什麼,一場跨年齡的談話就此展開,聊了什麼不重要,重點的是那樣愉快的交流和新奇的感受讓我直到今天依舊記憶猶新。
但既是書店,沾上市井氣息在所難免,逛的次數多了,或多或少摸清一些門道。最為我津津樂道的,無疑就是”書皮”這檔事了。同樣一本書,內容有些甚至毛字都沒更動,換個書皮就再版再賣,什麼都沒有簡簡單單第一版出,十周年周年紀念版出,電影特製書皮出,台灣地區限定外皮出,把我們當韭菜割呢這是,鄙視那些自甘做韭菜的人。但說真的,平心而論,今若換作是我自己愛的不要不要的書,首當其衝搖旗吶喊來割的也絕對是我,可知出版方長此以往得繼續如此,不無道理,因為永遠有人會買單。小時我還笨笨的,想說,誒,上次看到不長這樣啊,奇怪。導致我後來再看到,只是自己搖搖頭,暗自笑笑不語。先聲明,我清楚明白,這鍋不該算在書店身上,可在我這讀者視角來說,平日裡再親,出版方和書店總歸還是屬於對立面。那同是對岸人,一條繩子上的螞蚱,混淆他們也情有可原是不。
書店之所以使我放鬆,歸根一大原因就是我很著迷,以不疾不徐姿態,逛遍一本本,一格格,一櫃櫃,一排排,一區區,一牆牆書的那種暢快感,百遍不膩。咳咳,其實也不全是只為一滿我那怪怪心理,我尚有著其他”非這麼做不可”的四大原因。首先,最直觀想,我可以檢視自己現階段的閱讀量,了解自己已閱了哪些書,而哪些還未能拜讀。接續前言,我會於回憶的同時,邊試著簡短有力概括出其大綱內容,和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評論,想像自己正為一位完全沒看過此書的人做講解。再來就是,就各書的總量多寡、排序位置、銷量排行、熱門選題等等眉眉角角,觀察市場新一期的流行趨勢,這點就是全憑你他有無緣了,有時是真的有料,但更多時候是需要長時間的蹲點守候才可能稍稍看的出些名堂。最後則是決心為創作者後,方養成的,有意識的學習,借鑒其他作者取名方式和書背簡介寫法,拓寬認知可能性,從中總結出心得,擷取自己認為有益之處,為自己所活用。
如果要現在的我回答「在一家書店究竟可以獲得什麼」,我會說「這是個開放式題目」。每個人心裡書店的形象都迥然不同,與書店或許都有那麼一段特別的故事,懷抱著百百種相同卻又同時不同的情感。像我,於前去書店路上就已然開始的那種開心之情、能安安靜靜看書的祥和時光、透過文字看見某人遠在大洋彼岸的別樣人生、與其他讀者相互對談、店老闆分享他推薦的書,每一個都是我給出的屬於我的答案。而你的、你們的,給你們筆,由你們自己填上。
關於書店,欲講的有太多,一時不知該以何作收尾才好。思來想去,就引用最近去的一家小書店老闆的話來起此段頭,結本篇尾吧!「路過這騎樓會上來的,百中出一。書店近年來倒的倒,關的關,只靠賣賣書根本活不下去,說來你可能不信,我這樣賣出去一本書,賺到的淨利還不到三成。」不長一句話,藏了太深的無奈。我想,現在唯有「悵然」能詮釋老闆的、我的無力。走著走著,我們是不是遺忘了些什麼在時光的另頭,書店不止有賣書,他是我們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更是接棒民族文化的傳人。書店的構成絕不止步於書,老闆的學識幽默,飄逸的書香,同好間的惺惺相惜,瀕臨失傳的海量藏書,這些難道不該被列入書店存在的意義範疇內?一盞盞燈的熄滅,是書店的沒落,也代表又一次少女小小期盼之心的落空。儘管未來網路會變得再發達,我也不認為有那麼一天電子書、網路書店可以全方面還原實體書店帶給我們的那些感動和溫暖。他們應是並進,而不是誰取代誰才對。物質層面的飛速進展不該反推就精神層面的倒退。衷心希望整體社會的覺醒,不會耗費太久的時間,不會走太多彎路。
恍恍間,我看見有誰,垂眉祈禱,手緩而緩試圖輕推那厚重的大門。門後面是誰也無從得知的未來。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