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專制與階級的傳統
中原文明孕育於一個封閉的東亞平原,民族、各色人種來來去去,文明間的競爭合作從不間斷。隨朝代更迭,「漢族」含括的人群也不斷擴大。
但由於幅員遼闊、資訊不對稱、環境資源多樣化的差距。每個在中原地帶混不下去的漢人,利用資源與人脈的資訊差距,在遷徙到邊陲後,靠著剝削邊陲居民,往往能在努力奮鬥後富甲一方。
例如,某邊陲不產棉花,居民只穿著麻編織的粗布。若某個在中原經商失敗魯蛇,靠著腦中儲備的知識舊有人際關係網在邊陲經商,自然而然就會拉來一車又一車的棉花,藉著僱用當地人織布,再將棉布販售給當地人一下子壟斷市場。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憑藉軍隊來保護他的生意。而剛剛征服這個邊境的漢族軍隊就成了翻身魯蛇首要巴結攏絡的對象。裡所應當地又免不了疏通關係,用財色交換權力的保護。而權力尋租的一方也覺得天經地義。
漢族征服者開拓邊疆、漢族經商者拓展產業鏈與生活方式、失去領土的邊陲民族從軍事失敗惡化成了失去家園、失去姓氏與自身文化的奴隸。
直到更邊陲的另一支民族「不服王化」搔擾邊疆,先前被征服的「舊邊陲」又可以抓到新的「下線」,將學習到的生活方式再度販售給新的邊陲地帶。
回到剛才提到的魯蛇。魯蛇當初之所以跑路,不是得罪了權貴,就是在商業競爭中落敗。魯蛇發了財,又回過頭花錢來錢權交易、打通關節,甚至報仇雪恨。在中國網文或古裝劇裡的「種田文」「屌絲逆襲」,很可能在歷史中已無限次地重演了。
這種情節在歐洲歷史上只發生在航海時代殖民時代,(像網飛播映的《邊境爭霸》)。歐美文明即使在大一統的羅馬帝國,也會邀請新征服地區的人來做一席元老院的代表。征服固然重要,但公民占人口組成的少數,更不用說羅馬帝國境內的義大利人了。除納稅、服兵役以外文字制度一律尊重的兼容並蓄方針,以維持低廉的統治成本最重要。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只有中央與邊陲,受人景仰的爸爸與卑賤的孫子,趾高氣昂說了就算與身不由己,沒有平等交流的觀念。
應用在作者決策,中國人辦活動、找合作,如果不是追捧的、抱著鉅額利益的前提跟你談合作、邀活動的,就是圖個台灣的名,要你去朝貢,希望你他拍馬屁,讓他有面子,能拍照說故事,有些小好處可能會給你,但絕對不能致富。
因為成功者如果不是紅二代、黨國之後,就一定是屌絲逆襲的。
屌絲逆襲首先要認清規則,認清爸爸是誰,然後在規則內「種田」,升級練等。這樣的人潛意識下就是個舊有秩序的捍衛者。誰像香港市民那樣反動,就是把守規則的自己當白癡。
這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就是中國文化喜歡有個標準、遵循標準答案的來源。一出生社會就充斥民主觀念的我們,也很清楚一個原則。
無包容,排除異己的社會,只是野獸本能而已,配不上「文明」這個詞。
這種「天然分出核心與邊陲」的地理環境,也導致中國文化者無法包容跟自己不一樣的意見,重視「標準答案」。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