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篇。
如果大家充分做到上面的事情,會有一種效果會慢慢出現:品味。
盤點,會讓你認識自己。
吸收,會讓你充實自己。
相輔相成之下,品味和風格會浮上檯面。
但在做到這件事之前,必須先提醒,我在〈AI--創作者會被取代嗎?〉曾提到過,目前資訊爆炸的情況下,我們很難在尚未培養品味的目光前,避免被資訊流給淹沒。在那一篇文裡,我粗淺提過一種方法:付錢。還暗示過一種方法:判斷和鑑別資訊--建立自己的情報網,避免人云亦云,被糟糕的資訊洗到自己憤世嫉俗,暈頭轉向。
今天,這篇文也會一起將後者講清楚。
首先,我們先來談「鑑別」。
鑑別並不是評論,而是一種「直覺」,一種「眼光」。一個人,一部作品,一種知識產出,有沒有料--「內行的」一看就知道。身為創作者,必須具備「寶物鑑定師」的眼光:決定你的垃圾是寶物,還是你的寶物是垃圾(X
在〈文字創作的本質--在影音至上的世界,純文字創作是否還有必要性?〉這篇文我曾提過「經典」的迷思。所謂經典,其實就是在長時間,不同「鑑定師」的「共識」下決定的東西。為什麼我會認為沒頭沒腦推薦「經典」是個愚蠢的行為?因為「鑑定師」跟「讀者」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在讀者尚未奠定「鑑別」能力之前,貿然推薦經典,只會讓人充滿困惑。例如我第一次讀《老人與海》,除了覺得自己被導讀暴雷以外,沒啥感想;又例如我第一次讀《流浪者之歌》,隱隱約約知道在幹嘛,但仍是一點感覺也沒有;第一次讓我受衝擊,而且覺得精彩萬分的,是《基督山恩仇錄》和《1984》。
事實上,《老人與海》是一部很「耐嚼」的作品。雖然平淡,但你不會無聊,反而想看看老人與海洋博弈的棋招。
《流浪者之歌》則是主角悉達每一次追尋真理的階段,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都有不同的感受。
《基督山恩仇錄》是很典型的市場作品,大仲馬本身就是市場小說好手,精力充沛地高產。是很標準的「生產一百部作品,有一部變成經典」的例子。
《1984》是喬治歐威爾在英國殖民地擔任記者時,從民族主義、殖民手段、科技發展以及戰爭氛圍下,對未來的某種悲觀想像。時至今日,《1984》中不少場景都被以某種形式實現,因此被奉為先知作品。(精準掌握歷史的人本身都有一定的預言能力,只是他們往往不希望預言成真)
四種經典作品,在讀者取向上完全不同,卻硬是被擠進「經典清單」裡,推薦給國高中生。幾乎沒有引導,沒有理由,只是覺得「年輕人欠閱讀」就反射性推銷「經典」,是很偷懶,又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有人看第一本就覺得「經典好難喔,閱讀好難喔」,一生錯過閱讀的能力,誰要來負責?
因此,我們從源頭抓起,先談「不排斥閱讀」,再來討論「鑑別能力」,最後才是「品味的高下」,這個順序才是對的,也是在能力上不能顛倒的。你不能要求一個對酒精過敏的人去品出紅酒的高下吧?
當然,今天我不會教大家怎麼鑑別小說作品的好壞。而主要聚焦在「訊息」和「知識」的吸收上。
我要先講一種前提:如果你打開書本、打開網路,只是要圖一樂,不想要「這麼累」,請直接關掉這篇文,你不是這篇文的受眾。
如果你是搞創作的,而且是想要進步的;或是你覺得現在市面上都是假消息、假新聞讓你很焦慮,很頭痛的,不知道要怎麼看的,歡迎留下來討論。
就跟小說一樣,我們吸收訊息時,也會有兩項指標:「類型」和「作者」。
「類型」:知識、新聞、趣聞、奇聞。
「作者」:誰說的、誰寫的、誰拍的、誰錄的?
此外,還有一種「載體」的歸類。
「載體」:文字、影片、圖文、Podcast、直播等等。
大致上你在生活中接收的訊息不脫上述這幾種排列組合,或這幾種排列組合的衍生。只要運用我們上一篇談到的「盤點」,你也可以很快盤點你目前的「訊息來源」--你的書櫃、你追蹤的帳號、你看的新聞台、你看的直播主、你看的yter……相信我,你現在拉一個清單給我,我也可以跟你講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品味」和「喜好」在哪--這不是魔術,這是一個你想必也耳熟能詳的名詞:「演算法」。
「演算法」為什麼可怕,因為你選擇吸收什麼類型的資訊,就代表你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或許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跟一位剛認識的人聊天,你很快就能定位這個人「酒逢知己千鍾少」還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原因在哪?原因在你挑選的話題和詞彙。
一個女生開始跟男生聊電動、動漫、改車。
一個男生開始跟女生聊韓劇、美妝、時尚。
天雷勾動地火,隔著螢幕都聞到了。
一個女生開始跟男生聊感受、聊手帕交、晚上要吃什麼。
一個男生開始跟女生聊當兵、聊兄弟、聊AV女優。
尬味都從螢幕飄出來了。
如果是詞彙的選擇呢?哼哼,有個更迅速判別眼前是不是自己人的話題:政治。
從使用的詞彙就能判斷:中國、大陸、內地;中華民國、全台、全省、中華台北;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綠營、小綠綠;側翼、網軍;藍白黃、時力小雞;柯布林、哥布林;X粉、X神……
有沒有雞皮疙瘩都冒出來了?
只要開啟這個話題,我有信心在五分鐘內判斷每一個人的政治傾向和光譜位置。為什麼討論政治經常會吵架?因為這等於是在所有人面前脫光--大概就等同於你公開你的D槽--你是什麼品味的人,一清二楚。
當然,這邊只是舉例,詳情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如何看政治--為何我們總是「看錯人」?政黨、議題、立場該如何抉擇?
舉這個例子就是要大家活用「盤點」能力,確確實實去了解自己在什麼位置,同時必須認識到:你目前給自己的訊息網長什麼模樣?
網路上煽動仇恨,騙流量的人有沒有,有,超多。
但網路上也有很多真才實料,不吝於分享自己的知識和所見所聞的人。
其實,大多數人也心知肚明,自己經常看的東西也不是什麼好鳥:標題和內容不符的農場文、短影音、解說幹片;搞陰謀論「水很深」的謎語YT;每次都說自己有料要爆時候未到的「國師」們……等等。
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0Pgz8FBtR
鑑別第一課:沒有東西是簡單的。
舉凡政治、歷史、文學、科學、地理、甚至最簡單的「單一事件」,成因都是複雜的,只是我們人腦容易將片面訊息串成自己想要的「故事」--這是一筆大生意,例如老高、自說自話的總裁、X檔案、奇聞觀察室等等都是此類--當然,好聽一點說是「故事」,難聽一點就是「陰謀論」了。
聽故事很棒,我也很喜歡其中幾支影片作者。
但故事是故事,跟完全相信、全盤接收是不一樣的。一個真正有在想事情的人通常只會:好喔,這是一種說法。或是:嗯,很棒的觀點。(下次別拍了)
所以我們要找的,是那種「我可以給你一種入門資訊和一種思考方法」的人,鼓勵你動腦,鼓勵你說出立場,鼓勵你跟人討論激辯的人。
只有這種人,才是有真材實料的人,因為他們承認,而且願意跟你說:世界是複雜的,人是複雜的,所以創造出來的每一種現象,每一起事件,都是複雜的。我只是懂其中一點點東西,我可以跟你分享,讓你自己能去挖掘更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灌籃高手》漫畫第一集,櫻木輕佻地表示:「籃球不過是一種投球遊戲罷了。」為何引起赤木的暴怒?因為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那個世界的複雜性和偉大之處。
同樣,請遠離生活中那種三句不離:「XX不過只是OO罷了」的人,這種人除了妄自尊大外,沒有任何可以跟他來往的價值。
好,問題來了,那誰是「真材實料的人」?
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z7tOQiHRaD
鑑別第二課:好的作者往往有堅定的核心價值與核心能力
前文我們在「盤點」提過,修練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個詞在華國媒體推波助瀾下被搞得很臭。實際上,人人都有意識形態,就是一個人的「內力」或者「內功」。誘使你「不要有意識形態」的人,非蠢即壞,真正目的就是想把你挖空,填進他自己的東西,因為人的思考是不可能「空」的,即使是放空,你也是有某種東西在運轉,不會「沒有」。(類似數學上「0」和「無解」、「不存在」的差異)
因此,各位看到檯面上不少優秀的知識傳遞者,都一定不會隱瞞自己的立場和核心價值,甚至開宗明義直接就跟觀眾講了。
例如我很喜歡的Cyan歷史探訪就在某次回應觀眾的影片說:我的立場很簡單,人人能自由選擇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好。(自由主義)因此在他的影片中,不時會穿插對獨裁者和極權政府,以及其擁護者的諷刺。
此外,還有我很喜歡的说真话的徐某人也是,開宗明義說:他一點都不中立,不同立場之間的激盪,才是有趣的。至於他的立場是什麼,就是「反賊」。同樣,在他的影片,也不時會諷刺獨裁政府以及其擁護者。
再來,是核心能力的部分。
要出來混,沒有幾把刀是不行的。
優秀的產出者,一定會表現在他的核心能力。無論是他做本業,還是衍生出來的副業--題外話,我判斷政治人物的其中一種標準,就是看看他在當政治人物之前是幹什麼的,教授?律師?醫師?工程師?作家?上班族?然後回過頭去檢視他針對這些過去的專業是什麼態度--這並不是說,是個好醫生,就會是個好政治人物;也不是說,是個爛醫生就會是個爛政治人物,而是他對他過去這門專業,抱有的態度是什麼,他是否在政治上就他過去的專業提出有素養的政策?甚至,也不需要提政策,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優秀政治人物的表現之一。例如有人出身是法學博士,行為舉止跟發言卻把自己塑造成包青天,這就是爛政治人物的警訊了。
幾乎無一例外,在「核心能力」這點,是騙不了人的。因為真正接受過某門專業的洗禮,一定會在許多層面展現出來。
從最直觀的文學,朱宥勳的「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音樂,許崴的「音樂家的無聊人生」;歷史,蔡亦竹老師的「蔡桑」、馬雅人「馬雅國駐臺辦事處」、阿睿「英雄說書」等等。這些都是具有強悍核心能力的人。反之,那種什麼都能談的「名嘴型YT」,就要小心。(例如老高被歸類在知識型,真的哭笑不得)
鑑別第三課:什麼偶像產出什麼粉絲--亙古不變的真理
上述兩種能力都需要觀眾本身要有「成熟的意識形態」和「評判核心能力的素養」,都是需要一點門檻的能力。這裡教大家額外一個我萬用的方法:觀察粉絲群像。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XGfty7pnce
當然,這不是說偶像需要為粉絲行為負責。不然一堆VT、遊戲實況主、拿破崙(歷史上一堆堪稱神奇的獨裁者都自稱拿破崙粉絲)就要倒楣了。而是觀察粉絲大抵是什麼模樣,還有,這些偶像是怎麼面對這些粉絲。
先說前者,粉絲是什麼模樣,判斷起來還滿簡單的,就是到各大留言區逛逛。通常,好的人的粉絲八成左右都是喜歡思考,喜歡討論,喜歡提出具體意見的。往往這類型的偶像也不會「大紅」,通常都不會過百萬,幾萬到幾十萬之間浮動,這是一種知識和品味的天花板,就看偶像本身願不願意為了流量去打開潘朵拉的魔盒。(當然,這種時候我就會退追了)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bPUKK44Rw9
再來,是看偶像如何管理粉絲。
大家應該都承認,粉絲是一種很容易暴動的生物。但如何去管制,願不願意去管制,往往能透露出這名偶像在乎的是什麼,是流量,還是品質?優秀的偶像本身也會鼓勵大家思考、討論,也會出手維持秩序,不會刻意挑動戰火去引流量--所以我很愛LNG、餐哥和老皮,他們都是會管制粉絲的偶像。反之,某位號稱便宜的偶像,經常用百萬流量炫耀+威脅+出征,活生生把自己弄成八卦版鄉民首腦,這種就很爛,影片品質往往也堪憂。
也是題外話一下,我不太喜歡VT的原因就在這裡,那種生態容易養出狂粉,也不好管制粉絲。當然,這不一定是他們的錯。
好的訊息產出者,往往會感嘆流量,但他們更不願放棄的,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與能力,在這三種面向交叉評估下,很快就能挑出真正的、品質好的知識傳遞者。
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TuiW5M6R0T
最後,我們來談消化。
從盤點、吸收、鑑別,都是偏向「吸收」的,吸收完還要「消化」,消化後才會是自己的「營養」,而非人云亦云。
這裡,就要重申書本和文字的重要性了。
上述我們幾乎都是用影音來舉例,實際上,影音對我來說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畢竟看文字很難有畫面感,記憶不容易深刻,所以搭配影音更能協助消化。
但文字的好處就是多面性。他不一定能夠全面談好一件事情,但肯定比影片多得多。例如前文提到的蔡桑--他的書我每一本都有買,都有讀,他目前的影片幾乎都是書本中的「碎片」。這是影片的侷限性,也是市場性,但我看完影片之後,對書中本來不甚有印象,甚至誤解的地方,就重新有了清晰的認識。
所以,閱讀,有個較全面的,較概括的理解,你在使用「影片」這個媒介的時候,就不容易誤把片面當全面,誤把碎片當主體來看,也更不容易被牽著鼻子走。
消化第一課:多面性地吸收
印象中蘇東坡有則佚事是這樣的:某位朋友去找蘇東坡,跟他討論最近讀什麼書。蘇東坡侃侃而談一本遊記,推薦給那位朋友看。那位朋友回去看完後,在下一次的討論會中,蘇東坡問他:裡頭有寫到什麼樓好玩的嗎?朋友支支吾吾印象薄弱,回去惡補;第二次,蘇東坡問他:裡頭有什麼湖好逛的嗎?朋友也是支支吾吾印象薄弱。往返幾次,這位朋友覺得蘇東坡在搞他。後來蘇東坡才說自己的讀書方法:讀一本書,會先選擇「書中某某主題」,例如遊記,讀第一遍會先選「記XX樓」的,然後第二遍是「XX湖」的,以此類推,把整本書吸收個透徹。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n1NTj7GmC7
這是古人的閱讀方法之一,我們可以參考一點。
蘇東坡這套方法就是「多面向的吸收」,翻譯到現在,就是讀一本小說,我第一次先關注劇情演變,第二次關注人物描繪,第三次關注場景描寫……
當然,因為閱讀工具轉變,古人每次翻開「書」(在線裝本出現之前,都是竹簡或卷軸),因為翻閱不易,又必須句讀,一定都得博聞強記。我們現在不用這麼辛苦,裝禎精良、印刷精美、翻閱簡單,所以我們閱讀完一本書,可以透過重新翻閱、回想、印象,去消化出我們可以得到的東西。
看過某位出道的輕小說作家感嘆:現在讀小說已經喪失樂趣,因為裡頭的手法自己非常熟悉。
當下我知道這位作家大概不會再進步了。因為他沒有試圖去從新作品裡找到自己可以學習的心胸,甚至沒有去分析的熱忱。連好看、難看都懶得再說,只想站在一個前輩的位置頤指氣使。
不管是什麼作品,劇情、人設、世界觀,總是能找到方向去品味的,好、或不好,願意消化出來,能力就是自己的。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KejEfdAUAD
重新強調一次--成為「寶物鑑定師」,決定你的垃圾是寶物,還是你的寶物是垃圾。
消化第二課:拿來用。
中國有位「成功學」(?)老師李笑來,曾在《邁向財富自由之路》裡談到過去在新東方擔任英文老師的經驗,他認為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這種大規模去實踐,大規模失敗的行為:學英文。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qMEE7SXnOS
他認為,很多人學了英文,東西爛在肚子裡,不拿出來用,就一輩子學不會。
對啊,學了幹嘛不用?
我們前面談到這麼多「吸收」的做法,但不願意下筆,甚至不願意「說出來」,這些東西終究會隨著你生活的吃喝拉撒消失。
重點不是用「對」、「錯」,而是「用」。用,代表你已經開動了你的消化器官,正在把你吸收進短期記憶區的東西,分類存檔到長期記憶區,成為你可以隨時取用的糧草和武器。425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PGqyAMbcaK
寫心得、寫評論,用一段你剛剛得到的新知去寫一段小說,都是很棒的消化方法。當然,還有一種最厲害的武器:聊天。
是的,多跟人聊天,而且最好是面對面聊,毫無準備的那種。
因為網路打字你還有某種餘裕去調整,但跟人說話沒辦法。(但,高端玩家確實能從筆戰學到不少東西,因為前文提到:文字,往往比影音更具多面性)
在聊天當下,你的思考速度一定是接近直覺的,而且最接近你的真實實力。也是驗證自己「是不是真的消化了」的最佳途徑。
當然,有的人嘴笨,或結巴,是習慣問題,或是個性問題。但這不妨礙。只要聽人說話,你腦海中存有一套對應的「腳本」,在家中冥想反覆練習也是具有同樣效果的。而且,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第一個人嘴輸了,帶著一套練過的腳本去跟第二個人、第三個人聊--你會進步的,而且是長足的進步。
最後記住一點,真正能學到東西的,往往是棋逢對手的有來有回,追求駁倒對手跟主動認輸,其實是一體兩面,兩者都是不健康的做法。前者,會變成討人厭的鬥雞;後者,會變成自卑感強烈的怯弱。所以,你必須實實在在了解,自己目前在什麼位置,對什麼人,說什麼話。(看,我們又回到上一篇第一課了)
ns 15.158.61.3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