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你連你的記憶也不可信。
假貨品、假新聞、假學歷、假朋友、假善良,甚麼都可以造假,因此我們如今荒唐地需要標籤甚麼為之「真」。可是自我欺騙是一種防禦心理機制,當自身所掌握、相信的信息被指出是矛盾或是錯誤的,人便會傾向透過扭曲記憶,保留並且只願相信自己能夠接受的所謂「事實」,藉以減輕內心痛苦。看吧,人為了不痛苦,連自己的記憶也可以篡改,還有甚麼可以相信?
不相信我的話嗎?根據英國著名心理學家伊莉莎白·洛夫圖斯的「大型購物商場走失」記憶實驗,讓受試者從四項兒時曾經歷的事項中,挑出錯誤、沒有發生過的一項,而那項正是實驗方創作的「大型購物商場走失事件」。結果二十五位受試者當中,有七位堅信自己兒時曾經在大型購物商場走失,並且在受到語言暗示下可以鉅細無遺地描繪出「當時」的情況。由此可以說明,你認為你所記得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就如你對兒時的記憶偶爾會與父母所記得的產生矛盾,但這並不一定代表父母欺騙你,也不完全是你記錯了,只是大腦在重組記憶的過程中,自動補充了些符合你邏輯的細節。幾個人同時經歷了同一事件,卻因每個人在重組記憶時大腦完善了些許細節,而造成各執一詞的情景,這不就是芥川龍之介筆下的《羅生門》嗎?
開始被我說服了嗎?很抱歉,我欺騙了你。因為著名心理學家伊莉莎白·洛夫圖斯是來自美國的,而「大型購物商場走失」記憶實驗受試者只有二十四位,堅稱自己曾經在大型購物商場走失的只有五位。還有,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不是關於對同一件事各有說法的故事,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電影才是,並且是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竹藪中》。如果恰巧你沒有聽聞或深究過我所列舉的事件,你大概就會被我言之鑿鑿地列舉的說明例子矇騙了。
可是你不能怪罪我,畢竟我的記憶也不可信。182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juv7UuQG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