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連結:《秘密西洋棋社》
----
首先,作者苦無,除了這篇《秘密西洋棋社》以外,我還去看了他的雜文,想多了解一下這位作者。苦無算是能冷靜自剖自已的創作者,這裡不多言,本來創作者都是在一連串的自我懷疑下逐漸進化的,相對應的觀念、心理困境這得靠自己去求解、悟道。
透過雜文了解苦無後,我再來閱讀《秘密西洋棋社》這部作品,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先說,這部作品的筆調(注意,是筆調,而非情節)很接近之前拜讀過的《子彈是餘生》。作者寺尾哲也(台灣人)筆下的人物,也是工科天才+棋藝天才,因此兩者塑造出來的文筆氛圍相當接近,間接證明苦無確實是道中人,而且該「道」(或說圈子)是有某種共識、共感的。
因此,就小說本體來說,雖然苦無想塑造一種輕快感,但免不了讓作品始終有一種陰鬱、冷靜、鋒利的色調。我認為這不是壞事,苦無如果想持續寫作,可以正面看待自己的情緒,大膽用在筆下的風格和故事。
至於西洋棋,小弟只知道規則,還有讀過一本相關的書《女王駕到》(討論為何在歷史演變中,西洋棋的皇后越來越強)。其他,一竅不通。
小說中明顯突出主角擅長和偏好的西洋棋戰術。但就如同我評《蒼空的福魯格爾 The Flügel of Sky blue》時遭遇的困境一樣:知識過於硬核,圈外人很難放入感情。
很多時候,技術主題的創作品,都有類似的困境:作者覺得很棒、很美,但讀者不得其門而入。一定要找到某種圈外讀者可以得到共鳴的描述方式。
「專業」其實對圈內人來說一點都不難,難的是「引路人」的角色。所有技術主題創作品的門檻,其實就是「引路人」功力的的高下。
同時,由於身懷專業的創作者往往想要快速進入重點--或者換句話說--對他們來說是「常識」的東西,其實是圈外人的「門檻」,因此造成一種在專業上神仙打架,但看的人雲裡霧裡的結果。尤其苦無基本都是跳過對弈的過程,狀況會更惡化。
如果苦無想證明主角的棋藝,完完全全可以在開場與學長對弈時,鋪陳一場完整的棋局。順帶介紹何謂「山丘之王」和「地獄山丘」。切記,跟《蒼空的福魯格爾 The Flügel of Sky blue》一樣:首戰永遠是最重要的。那是給讀者的「通識課」,沒有把握好這第一節課,讀者就會離去。
假如兩強對弈會造成理解上的門檻,建議苦無可以先安排一個「班門弄斧」型的雜魚對手,從簡單的對弈開始,讓讀者大致明白西洋棋在玩什麼,同時也能凸顯主角真正的實力。
我認為苦無的一招策略滿不錯的:讓每個人有擅長、偏好的西洋棋戰術。
就我所知,棋類遊戲一直都有「棋如其人」的說法,完全可以應用在小說創作上進行發揮。甚至能以西洋棋術語的內涵做為整個章節的重點來進行演譯,會更令人印象深刻。
再來,苦無顧著西洋棋,劇情很常出現硬要轉場、語氣更改,強行把理所當然的疑問拋在腦後,只想寫自己的--這是種通病:有硬核知識的作者,經常會誤認自己可以靠著技術和知識講故事。但別忘了,「講故事」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並不是輔助手段,而是國與國之間平等的結盟。
災難性的結果,例如陳耀昌醫師經過辛苦的歷史研究和田野調查,寫出來的小說《獅頭花》和《傀儡花》,幾乎都是資料的堆砌。原因就在於陳醫師尊重歷史,但沒有給「寫小說」這件事同等的尊重。導致小說人物性格呆板、劇情平庸、流水帳。後者拍成連續劇,缺陷更是被進一步放大--既然如此,當初為什麼不去寫論文,要去寫小說?拍連續劇,為什麼不乾脆拍紀錄片?
所以,苦無的這篇小說顯然有同樣的勢頭。如果以後真的想以西洋棋為題寫故事的話,切記「西洋棋」和「故事」是平等的。
PS:之所以會選苦無,除了這篇小說有典型的問題可以讓我評論外。主要是我看他的雜文:冷靜、理智、殘酷地自剖--這是好現象,創作者其實非常需要直面自己,往往好的作家都是從最殘酷的自剖中迸出的。苦無如果願意繼續進化,仍有大有可為的機會。
(雖然喜歡西洋棋,但我對棋類遊戲完全沒有才能w)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