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語有口音之外還有用語差異,甚至日常用句表達一樣的意思北中南講的完全不同,連紀錄成書面都差很多。
首先銳聲,北越口音有時會發成類似中文的二聲,但我把不是的情況當例外就困惑很長時間,加上可能溝通不良吧?拿去問來自南越的老師就得到「兩種語言的聲調不一樣」這個幾乎要把自己打回原型的底層事實。先說結論:如果發二聲會發成問聲的就會聲調跟南越口音一致,其他基本上都是很接近二聲沒錯,而南越口音沒這回事,銳聲只有一種,目前沒發現變體。
還有一些因為標準發音是以河內為準,其他地方的口音就會不完全跟書面的規則一致。
mình -> mừnh
biệt -> bịt
當然寫出來去問南越人通常比如說 biệt 實際發 bịt 對不對,會得到最標準的答案:biệt 。這個就像問台灣人IKEA到底念成IKEA 還是IKEA,不管怎麼念拼法永遠是寫官方的。當然這是網路梗,就像跑去問地科老師說什麼是「節理」還是「解理」,差不多是這個感覺,雖然這個反過來是書面才不同。
當然還有教科書級別的:南越口音實際聲調剩五個,因為跌聲發成問聲。還有 D 的發音,南越老師就直接教自己實際說的,畢竟正常人對外國人也不會突然說話字正腔圓。不過真的硬要算的話,北越口音至少有七個聲調:銳聲就有兩種情況,發音不同。簡單來說平常聲調維持在問聲的範圍,但會發成問聲時就會拉到跌聲的尾音高度,在此不正式地分為問尾銳聲和跌尾銳聲,更簡短地,低銳聲和高銳聲。所以聲調數量更細緻回答是:
6+-1 個
對於會說中文的越南人,我只看過幾乎沒口音的,就是有些字音還是跟道地的口音不太一樣,發音的確標準,但跟道地與否是兩回事。
是/四
兩種音雖然臺灣人發音不標準到會混淆(雖然我沒覺得自己感到混淆),其實還是有差,「似是而非」用正常語速說,不難發現送氣位置在第二個字時稍微高一點點;分別說「不是事實」和「不是四十」,「十」這個音因為是二聲要往上走,所以起始位置是最低的,跟「四」和「是」比起來。都不捲舌的情況,三種發音會很類似,也不是該捲舌完全不捲啦,就是不太捲。幾乎舌頭會動大概就只有舌尖輕點上顎,要捲時就稍微卷,對應不捲舌的音舌頭就往前抵下顎。
講「是」的發音,越南人在這裡就容易體現出漢語和越南語的發音特點。說更大膽點,就是感覺得出越南口音的漢語發音可以逆推越南語道地的要領,雖然未必是全部。這比直接聽越南人說越南語還容易體會。反過來如果越南人要學漢語時,可以在我說越南語還沒完全道地時聽,不過不能只憑感覺,真的要當口音糾察隊,針對包含咬字、語調,而且還要比對漢語的口音,也就是要知道我的口音來自哪裡,還要再聽道地的漢語。
目前就南北越口音比較容易找到,中越口音不知道是人口還是什麼原因,少很多。
最後就是學習方式。主要有兩派,一派是用自己熟悉的拼音方式紀錄,另一派則是背誦正規的拼音系統,不過我都是,也都不是,我兩種都會用,我會用中文空耳,但空耳只是類似,並不精確,所以必須和原文並列。
-chào bạn
繳板/敲板(敲板比較好笑)
還有我學北越口音混淆的發音就是 d 和 r ,當然南越口音各自的發音完全改變,我覺得主要是 r 北越口音舌頭動比較少。河內人都說聽南越人說話很像舌頭一直在跳動。
扯完一堆沒重點之後,最後就是自己保持熱情,甚至狂熱,但不要空轉。至於口音對我的母語有什麼影響,大概就是更能比對出來吧!我可能剛剛脫離語言互相影響的階段了。
ns 15.158.61.7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