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往軍艦島的船因天氣惡劣取消了,於是又改變行程,搭路面電車往北邊。大多遊客會在「原爆資料館」站下車,不過我想繞道看鳥居,於是提早在「浦上駅前」下車,順便買份三文治邊走邊吃。
往北方走一段路便來到山王神社,平凡石梯小徑山坡頂 屹立着一座獨腳鳥居,它建於1924年,而在1945年8月9日的上午11時02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在距離此處800米外投下了一枚原子彈,將大半個長崎市夷為平地,同一神社另外三個鳥居都先後倒塌,唯獨這個鳥居仍存活至今。 現在這個獨角鳥居幾乎已經跟原子彈禍害或上等號,我又想起幾個月前Ubisoft公司旗下電子遊戲「刺客教條」糸列那群天才marketing team 想到把獨腳鳥居造成figure,再加上一個歷史上從沒出現過的所謂黑人武士「彌助」,完美地得罪所有人。 彌助在歷史中只是織田信長的隨從之一,要數外國人晉身武士階級,反而要數英國人三浦按針(William Adams)才對。
除了鳥居外,神社亦有兩棵楠樹,同樣以頑強生命力自原爆中倖存, 右邊那棵設有幾級樓梯,可以看到樹洞裏頭除了有遊人放硬幣外,亦有當初原爆時被射進洞內的周遭殘骸。
又下了一場大雨,。今日天氣彷彿以十五分鐘為一個週期,剛參觀完神社又要找個地方避雨,然後又竄往下一個地點。 接下來是參觀長崎原爆資料館, 建築物被刻意設計得低調,展廳入口路徑呈螺旋狀,水泥牆壁刻上遞減年份,好讓參觀者先沉澱思緒。甫入場看到第一句話: 但願長崎是最後一個原子彈轟炸地。 這句話亦是我唯一一次在日本同時看見有11國語言版本,另外入口處亦放置了一個損壞的 時鐘,同樣來自剛才我造訪的山王神社附近,受原爆衝擊波影響,指針永遠指着11時02分。
上回我們簡單講了日本的鎖國政策, 今次又補少少後續,於宗教禁令解除後的1873年,天主教徒買下土地,花了二十年時間於長崎建造了浦上天主教堂,並設有兩座26米高塔樓,而選址浦上是因為日本幕府過去會強迫居民在此每年進行「踏繪」( 踐踏耶穌,馬利亞肖像或十字架藉此找出傳教士或天主基督教徒), 建築亦在1925年時為東亞地區最大教堂;原爆當刻教堂只距離炸彈落點500米,加上當時正進行彌撒,在場所有教徒不幸身亡。現在資料館內保有倒塌教堂的複製品,至於真的那個我稍後會提到。
關於投下原子彈,長崎本來並非美軍投下炸彈的首選地點。最初於1945年4月,盟軍曾考慮把原子彈投到福岡,熊本,小倉等地,京都,大阪和東京亦一度在考慮之列, 8月6日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 美國最後選定了小倉為第二個投下地點,但由於視野不佳而改為長崎,下圖我放兩張原爆前後的鳥瞰圖:
而有看過電影《奥本海默》的話可能都對當時原子彈實際尺寸略有慨念。 館內設置了當年那回原子彈的模型, 由於橢圓形狀而被稱為「Fatman」, 光是重量就已達4.5噸, 你可以想像到80年後的今日,武器殺傷力又已經達到什麼程度:
最後亦分享一些我印象較深刻的展品,燒得起泡的屋頂瓦片,六個玻璃樽溶在一起,還有一盒黑炭,據說本來是某學生的午餐盒,最後有一些相片展示了原爆倖存者的外表,但我還是最好不放在這......
展館走完,還有一條遊客甚少去的岔路,一路走過去原來是追悼大廳, 牆壁刻意塗得參差不齊,12根玻璃柱聳立廳內,全部往原爆點方向排序,此地亦安放了202本原爆死難者名冊,被安放在一個個白色盒子裏,下方告示牌記著198765人( 截至2024年8月9日)。
離開時看見兩個中國遊客在原爆資料本前化好濃妝,作網紅式自拍,有趣。往下山坡方向走便是原爆點位置(Ground Zero),現在被稱作爆心點公園,落點處建了一座黑色花崗岩石柱,週遭展板記錄了各種受災數據。 往北面走就是和平公園,入口扶手電梯側邊藏了幾個小防空洞。在約1944年時,日本各地的居民委員會組織家庭們建造防空洞,長崎亦不例外,和平公園在原爆前其實是一所監獄,( 全市共193個) 正建於監獄下的山坡,但可惜原子彈爆炸時無助抵擋核輻射,上方監獄亦摧毀殆盡,事後美軍到此地調查狀況,並成為了後來防範核戰爭及建造防空洞的參考資料。
監獄建築消失,取而代之是一個大水池,據說當初原子彈落地後,大量受害者因找不到水源而活活燒死,長崎市於1969年建造了這個水池作為受害靈魂一絲慰藉。
最後補返那個倒塌的浦上天主教堂,原爆前該區本有12000名基督教徒, 但之後只剩下3500人,但本住我以前提到日本人要不斷原址重建的精神, 他們花了14年把教堂重新還原,1981年時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 在此舉行了彌撒, 至於原本倒塌的鐘樓部分則被永遠留在山腳下以警醒世人。不過現有教堂內部不能拍照就是了。
4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sEUhb2FTMs
今天歷史堂就先講這麼多, 稍後會去試一下家庭料理,以上。
49Please respect copyright.PENANAV0bElQae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