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間除了你的父母外(或有例外),沒有人會擔心你的生活是否過得幸福。所以別聽信什麼股票投資推介,這些推介或者一時三刻有效,所謂釣魚也要魚餌,但吃過魚餌後想脱身就難了。
之前說過,炒股猶如打仗,但戰場上充滿詭計和間諜,你收到的戰報可能正是敵人埋伏的地方。
所以訊息比真槍實彈更重要,亦是策略制定的開端。我的方法是每天兩份報紙,除了娛樂版和體育版不看外,其餘的都會看一遍,縱使工作忙碌的時候,無法細閱內文也堅持要看標題。
朋友曾經問我,IT時代,什麼新聞也能在手機看到,何苦花錢買報紙。就連負責大廈清潔的嬸嬸也說過,只有我的單位有舊報紙丟棄,堪稱古老石山。
手機有演算法,他知道你喜歡什麼,基本上就是投其所好。看報紙不單止看新聞,新聞每份報紙都大同小異,最重要的是看編輯的眼界和報紙的方針。如果只看到我喜歡的報導,那只是累積盲點的過程,我需要的是激發思想的他人角度。
我並不是說,看報紙的人高級一點。但寫了小說這麼多年,雖然是業餘的,也令我明白到文字是有魔性的,他可以將錯誤的說成正確,也可以將正確說成錯誤。所以情報收集得越多越全面,也未必能讓你綜觀全局,因為一份訊息中有多少是值得留意的,有多少要是刻意誤導你的,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只會愈弄愈迷糊。
我們正處於訊息爆炸的時代,但訊息可以放大,也可以被淹沒。為何人家會知道「繁花」卻沒有人知道「繁花九十九」?
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受人注目,背後必有資本在運作。正如內地著名導演姜文所說,資本不可和故事分開,要不然它是無法增長。
所以,如果你能夠找到別人印在你腦海上的訊息,背後究竟帶著一份怎麼樣的動機,那可能就是發放訊息者的真正意圖。
1927年華爾街的股市行情好到不行,幾乎是幪著眼也能賺錢,就連街邊的擦鞋童也談論著股票。
當時甘迺迪家族的老約瑟夫·P·甘迺迪看見這情況,從喧鬧中嗅到危機的氣味,果斷撤資。兩年後股市崩盤,血洗無數盲目跟風者;這就是「擦鞋童理論」的經典場景。
八十年過去,華爾街換了劇本,卻上演同樣的戲碼。
2005年美國房市狂熱時,連信用破產的餐廳服務生都能靠「謊言貸款」購置豪宅,電視廣告高喊「租房是浪費人生」,銀行將高風險次貸包裝成「穩賺3A級商品」,甚至超市收銀員都在討論炒房致富。
當年的擦鞋童變成今日的收銀員,不變的是對「輕鬆獲利」的集體幻覺。
老甘迺迪的智慧在約翰·保爾森身上重現:這名對沖基金經理看穿「房市永漲」的荒誕,反向押注次貸崩盤。最終,2007年泡沫破裂引發全球金融海嘯,而那些被評級機構背書的「安全資產」,成了收割平民的鐮刀。
中六合彩頭獎的人頂多一兩個,但買六合彩的人卻以萬計。當多數人都談論著同一樣東西時,這絕對是值得懷疑的。然而我們不要以智者自居,更不要試圖喚醒別人,只需要繼續觀察和思考,好印證這個懷疑是否成立,這樣未必能為你帶來財富,但應該能夠保你全身而退。
ns 15.158.61.16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