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天譴之矛——此世,必要之痛!」
——《崩壞:星穹鐵道》萬敵。
從不同視角出發:
戰爭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一樣,對於軍火商來說,戰爭是個發財的大喜事,對於國家總統來說,戰爭象徵著自己的能力與權力,對於將領來說,戰爭意味著榮耀,而對於百姓來說,戰爭是滅頂之災。
但戰爭影響到的最多人恰恰是百姓,那些獲利的只佔了非常少數,但可悲的是,戰爭都是由獲利的少數人引起的。他們或因為野心、或因為所謂「尊嚴」與「榮耀」而宣戰,那是因為他們不用親身上戰場。
起因:
戰爭最根本的起因,就是人類數量太多了又太聰明了,並不是說人類智慧高不是好事,應該說戰爭是智慧帶來的負面。利己與爭搶是任何有機物的本能,無論動物、植物或是菌類,都在為了自己的生存而鬥爭,但這種鬥爭的規模非常小,最常見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最大規模也頂多涉及兩個家族/族群之間,比如在水源稀少的地方,獅群與象群為爭奪而打鬥。
這種爭鬥的起源往往是因為資源的不足——水源、棲地或是食物,而人類的戰爭同理。但人類群體不一定是為了生存而戰,事實上人類的戰爭很少數是因為生存的窘迫不得不鬥爭,大部分時候都是為了上面講過種種更高級的需求——即虛榮。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太聰明了。
人類因為聰明,成功從食物鏈中脫穎而出,不再需要每天為了存活發愁,也因為聰明,擁有榮譽感、貪婪等「高級情感」,也因為聰明發明出了破壞力巨大的武器、組織性與戰術,能夠使得「鬥爭」發展為「戰爭」。
這三者發展的過程是同時進行的,而使歷史中戰爭的規模呈指數級增長。武器的破壞力越強意味著具有更大的威懾力(能夠殺掉更多人),組織性越強可以涉及的人數越多,而戰術越能將戰線與持續時間拉長,能供交戰造成死傷的機會越多。
三大窘境:
大多數時候,戰爭的發生起源於一方向另一方發起侵略,而另一方不得不還手以保衛自己,而其他勢力因為各種大大小小的原因,比如利益或是受到波及,不得已也加入戰鬥。
人性是很賤的,比如很多人都遇過一種情況:你明明在那邊好好的沒有惹任何人,就是有神經病會來試探你,你不還手他變本加厲,你還手他正好有理由和你起衝突。有時候戰爭就是這樣的情況,但不是因為賤,單純是因為某個勢力擁有另一個勢力眼紅的東西,比如地理價值或是稀缺資源。
在上述的情況中,你抵抗與不抵抗都會受到傷害,而且抵抗有機會贏下戰爭(但大多數時候都是侵略者或是第三方獲利),於是另一方就回擊了。
第二個窘境是,一旦戰爭開始就很難停下來。
現在的國家規模大,沒這麼輕易就滅國,也不會輕易投降(還是因為不甘心),所以打仗只能繼續打下去。要是主動提出停戰會被視為投降,不想被佔領、統治只能繼續與之抗衡,除非決出勝負。
第三個窘境是,除非以暴制暴,否則僵持的戰爭無法被停下。
這點與第二點有關,但另外寫一條是因為,發起與主動參與戰爭的勢力因為利益不會想停下戰爭(反正決策的人都不用上戰場),而被動參與的一方不能停下。
會反對戰爭的大多都是社會權力階級中下層的人(交戰國的百姓or和平人士),但這些人大多都沒辦法真正做到什麼,無法對那些上層人談判來使他們同意——甚至聲音可能都傳不到上層。
除非有另一個強勢力願意站出來施壓,但通常沒人願意攪這灘渾水,除非是有利可圖。真正單純希望世界和平的權利頂層非常非常少,大多數都還是為了能從中獲利,而這又涉及了掠奪,其實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從根本終止戰爭為什麼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要討論為什麼無解,就得先說停止戰爭的目的。戰爭是一件違反人性的事情,帶來死亡與痛苦,想停止戰爭的人就是不想再受苦或是不想看到他人受苦,但就像我一再重申的,那些發起戰爭的人往往不是受苦的而是受益的,也不會因為他人受苦感到同情、愧疚或是不忍,於是他們對戰爭喜聞樂見。
其實從根本終止戰爭的方法並不是不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再來一次恐龍大滅絕那樣的星級災難,人類死到剩下不足以形成國家的規模,回到為了生存而掙扎的窘境,自然就沒有餘裕發動戰爭。
二、使所有人絕對平等。但這是一個謬論,因為平等是一件主觀的事情,並無「絕對」,通常是受益的一方才會覺得平等,如果只有兩個人的平等還算簡單,雙方都滿意就行了,但是全世界都平等是不可能的事情,必然會有貪心的人不滿現狀,因為人性都是不知足的。
三、用某種方法統一全人類,使所有人不能夠再對立,無論是洗腦或是暴力處決所有發起爭端者,但這樣顯然比戰爭還不人道。問題在於,誰又該統領全人類?要是這個人做出了偏向的舉動,誰又能夠裁決他?
四、延伸第三點,由某個絕對公正的東西(比如機器)來制衡全人類,只要有意圖引起對立的就一併清除。但誰又有資格建造這樣的機器?誰又能保證這個機器絕對公正?這就回到第二點了。
五、用某種方法隔絕所有國家,完全達到自給自足,斷絕新生代對於外界的認知,再給予一定的困境,使每個國家都疲於對抗那個困境。但是問題就來了——怎麼確保永遠不會有人發現這個秘密?
說起來,真的只能以暴制暴。但是我們想終止戰爭就是為了減少傷亡,所以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為了終止傷亡帶來傷亡,真的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嗎?
不能去除,但能保持僵持:
不戰爭的關鍵在於「制衡」——就算一方發動戰爭,其他方也有完全抵抗且反殺的方法,那麼大家都會為了保全自身而安分。
這樣講可能有點籠統,但是我說六個字你應該就明白了:「相互保證毀滅」。
大家都不動手,因為動手連自己都會死掉。歸根結底,不動手的原因還是因為利己,這是目前唯一比較溫和的、能確保那些野心家不動手的方法。
戰爭應有的意義:
說了這麼多只是為了整理現存關於戰爭的窘境與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案,來解釋「戰爭為什麼至今還存在」的理由。
說回戰爭的意義,對於我來說,戰爭應該是以戰止戰,而不是以戰養戰。
就像在二戰中美國對日本投彈是為了達到威懾而停止戰爭,而不是繼續把戰爭持續下去,雖說也是以暴制暴,但這樣的戰爭是必要之痛,是為了避免那些因為利益和野心而起的戰爭繼續持續下去,帶來更多傷痛與死亡。
正如引言所說,戰爭為此世必要之痛。
不管戰爭促進了人類文明多少進步,但戰爭於我而言從來都是一件壞事,無論如何都不希望它發生。
預防戰爭——教育的重要:
歷史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警示後人,使後人不重蹈覆轍。
我認為,在教育時不該掩飾戰爭的所有細節,反而應該讓所有能受教的小孩(當然要滿一定年齡,比如16歲以上)看到歷史上戰爭的所有殘酷一面,包括戰場、屍體、戰俘待遇與如猶太滅絕營、731部隊等歷史慘案的所有。
不要怕傷害到什麼弱小的心靈,就是要留下心理陰影,使他們親自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沉重,從而懼怕戰爭的發生(尤其是以後有可能是決策層的,如領導者與官員的小孩)。雖說也是以暴制暴,但不帶來傷亡,這樣是最好的。
因為,人類的同理心是和平的最後一道防線。
學習不該是填鴨,而是讓學生親身體會到所學內容的意義。關於戰爭,歷史課不應該有針對史實的考試,我覺得更應該寫出學生看到過往戰爭的感想,不要讓他們太天真。
預防針打起來是會痛的,但總比真正染病好太多,兩害取其輕。
代替戰爭的可能性:
我們歷史課上有上到「以機器代替人上戰場」的可能,但我覺得治標不治本。因為就算不拼人命,也是拼科技水平和經濟,當雙方資源開始枯竭,各自比拼到家底的時候就會開始迫害百姓了,全民大煉鋼造成的饑荒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好保持和平的方法,還是制衡與從根本預防。
-完-
作者有話要說:每一個人類都應該永遠畏懼戰爭,就如我們生來害怕死亡。
那些決策層要發起戰爭,自己就應該是最先上戰場的那一個,相信他們面對砲口時不會再想著什麼面子和榮譽,滿腦子只有恐懼與後悔。
ns18.223.122.53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