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間的階級觀念
專業之間的無形階級觀念可用數字123總結。你是「一線」還是「二線」專業人士? 首先得問問:你是「香港三師」嗎?
俗語有云:「香港三師:醫師、律師、建築師」,近年演變為「醫師、律師、會計師」或「醫師、律師、工程師」(註:這個「醫師」指的是醫生,即西醫)
醫生和律師這兩個行業每年定有大批狀元進駐,只要在每年DSE的放榜日扭開新聞,即可聽見以下的報道。
「有4位文憑試狀元表示會入讀醫科。」
「這幾位文憑試狀元希望將來成為律師。」
醫生和律師是「一線」專業人士是公認的了。建築師是天份主導的行業,加上考牌有一定要求,門檻亦高,所以是「一線」專業人士。跟建築師同是為建設社會硬件努力的工程師亦是「一線」專業人士。另外,香港對會計專才的需求殷切,會計師對香港金融發展貢獻良多,會計師亦被視為是「一線」的成員。
專業人士間確實存在階級觀念。大眾認為需要優秀的成績以及高的門檻進場的才是「一線」專業人士,「一線」專業人士會努力用自己的專業品牌打響名堂。「李醫生」、「蕭律師」這樣的稱呼不陌生吧。工程師們在名稱前加上Ir.,感覺好像高級了。建築師在表現自己的製成品時,標榜提高公眾生活質素,往往能贏得公眾們的讚嘆。
但是有些專業人士卻未能享受同等待遇。到底是坊間對他們認識尚淺,他們的普及性不夠,還是因為沒有太多狀元選讀?
筆者於2016年到過教育及職業博覽會,經過測量師學會的檔位參觀,拿了個紫色的測量師學會文件夾,聽到後面有中學生一句:「測量師? 是不是要天天落地盤拉尺?」可能坊間對於這行業的認識是這行業出了一位所謂「精英」,在過去5年帶給香港一些所謂「貢獻」。對於這行業有6大類別、各類別的工作範疇也不大清楚。
大家未有對測量師用上的尊稱Sr. 有著對醫生的Dr. 的那種膜拜,甚至有家長直言:「醫科好多了,都不見有DSE狀元讀測量!」看來沒有狀元選讀的學科,地位比不上狀元狗衝的科目。這個現象正是「求學就是求分數」下的產物。
中醫師本身是專業人士。不過坊間一句:「這是中醫師,不是醫生。叫他陳醫師,不是陳醫生」明顯帶有階級意味。救急扶危的是西醫、治療重病的是西醫、動手術的是西醫。中醫只是調理身子、輔助治療。在保衛市民健康上,站在輔助角色的中醫就變得沒西醫那樣重要。不過大家又知道嗎? 中醫師開的病假紙跟西醫開的是同樣具法律效力。
其實,以專業知識服務市民的就是專業人士,不論是建築師、測量師或是中醫、西醫,大家理應平起平坐。不過專業之間的階級觀念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始終存在。
「專二代」VS「專一代」
「專二代」表示上一代,即父或母甚至是父母二人是專業人士,有分「同行專二代」和「跨行專二代」。顧名思義,「同行專二代」指父母跟自己是同行專業人士,父母跟自己是不同行專業人士的稱為「跨行專二代」。
「專二代」的路一般靠「專一代」容易,特別是「同行專二代」。父母在自己的行業中打滾多年,累積了一定的人脈關係,到哪所機構實習、跟哪位老闆可能都已一早安排好。而且這些「同行專二代」一入行就已贏在起跑線,免卻沒有人脈關係的「專一代」要由零開始的辛酸。行家一般亦會對於「同行專二代」比較客氣,不會為難這些明日之星。
「跨行專二代」雖不致於可以安心享受父母在行內的人脈,但由於自小在專業人士家庭長大,讀書時或許受專業人士父母的薰陶,知道何謂真正的中產生活(當然不是喝咖啡),入讀的都是名校或國際學校。這些「跨行專二代」還可以利用父母在他們專業以外的專業知識,為客戶進行較全面的服務。
「專二代」VS「專一代」這個拼背景的遊戲早在幼稚園就出現了。只見面試時校長一句:「哦,黃同學,妳爸是醫生嗎……」態度立馬180度改變。雖說「英雄莫問出處」,但一般「非英雄」專業人士還是看重背景和出身的。
專業人士得由「四輪驅動」
專業人士的社會地位,驅使大家覺得出入不靠「四輪驅動」、即「四個轆」好像對不起自己。
但行家們所說的「四個轆」不是公交、也不是的士。曾聽過某建築師說的精警一句:「香港地有誰沒受過的士佬氣?」我們讀這麼多書,過五關斬六將取得專業資格,要給人拒載、多收車資,甚至「問候」家人,面子上過不去呢。 我們好歹也在財政上參與支持的士業界,亦運用專業知識服務業界。今天如果呼籲全港所有專業人士從此以後罷乘的士,的士行業應該撐不了多久。
有幸負擔起私家「四個轆」當然是好事。但沒有私家「四個轆」的朋友們該怎樣? 拿出手機,按下U字頭的那個App,五人車七人車任君選擇,服務比的士更好,還可以選坐歐洲車和電動車。U記高人一等的地位,才配得起我們專業人士的嘛。
我作為行業的新力軍,覺得乘地鐵挺方便的,偏偏社會就是塑造了「有車有樓有事業」才是專業人士的形象。U記變成了專業人士的必備App。
住處是身份象徵
住在中半山這些傳統豪宅區的老一輩的專業人士比比皆是。聽過一位前輩說道:「沿干德道直行,一定會碰到法律界老行尊。」筆者倒沒有驗證過這句話,但是且看律師行的老闆,的確有很多住在顯赫的地段,如淺水灣、九龍塘、九肚山、中半山。
現在樓價高企,要在沒有祖蔭下負擔起這些地區的豪宅像是天方夜譚。專業人士的住處,最好也是中產屋苑,從上一代的十大屋苑中的太古城,到00年代的正牌中產維港全景屋苑「亨亨逸逸」(嘉亨灣和海逸豪園),但租住還好,要買的話,現在這些屋苑的價錢動輒過千萬,都難以被一般專業人士負擔了,打算買下物業的年輕專業人士都轉戰新市鎮Yoho Town, 新都城,日出康城這些連會所商場的配套完善屋苑。
另外,有「半島」兩字的屋苑好像跟專業人士十分匹配。被問及住哪兒,不論答案是海怡半島、盈翠半島、碧堤半島還是藍灣半島,想到的是一位穿著醒目的年輕專業人士。不過當大家上地產網站刷一下樓價時,就知道為何「半島」這兩個字如此值錢。
住「九龍半島」也很值錢。筆者曾遇過一些專業人士僱主說不請住得太遠的下屬,怕公司有甚麼緊要事他們未能趕回公司工作。這豈不是叫一眾住偏遠地區的專業人士搬到市區「捱貴租」? 還有最近的大熱的「新界北大塞車」報道,是不是有意把住北區的人士邊緣化? 就像跟我這些住上水古洞的說:「你退休才進去古洞住吧。看你的電動車塞到沒電都未回到公司。」還有大家都知道我的社區被水貨客侵占,國產味濃厚。
樓價這麼貴,消費又這麼貴,我能怎樣做呢?
******
有時不禁問自己,我是不是也正享受著專業人士的「特別社會地位」? 看看客人在電郵中稱呼我「藍狀」,嘴角不禁上翹,下了師兄的Tesla電動車,瞥眼見到車尾後面印著的「85D」… 原來我也是被「四輪驅動」的專業人士。
ns 15.158.61.20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