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學校作業荼毒過深,看完短片後腦海第一個想法是連鎖企業的入侵往往伴隨著本土情懷消亡的代價;然後按這個方向,兀心老師應該快出現要求我們提供不同方面的例子去寫一篇短論文了(捂臉求別打qwq)。
跨國企業vs本土商店——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議題的對立雙方——人們在社會發展的步伐中,是應該選擇更高效率更優質的生活環境,還是應該選擇潤澤了我們日常回憶的人情味?噢,對不起,大多數時候這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以已知結果為前提的立場題/因素與影響題:
請就連鎖便利店(7-11、Circle K等)在X市的遍佈情況為例,描述及解釋連鎖便利店對於人們生活素質的影響(出題者:基特大人)。
導演挑戰的就是這個前人已闡述過幾百遍,幾無可再臻於完善的主題,而後人諸如我們也已經在無數次的主動或被動接受訊息之下,對於這個主題已經沒有空間再作創意思考的地步。到底導演這次要如何令觀眾眼前一亮,再度拾起大眾對社會發展及本土情懷之間的關係的深層次關懷呢?
好啦,沉悶的背景已完結。
—❀❀—
現在開始沉悶的正文。
導演的鏡頭背景一直在老奶奶主人翁的雜貨店和現代連鎖便利店7-11之間交錯,為我們呈現了截然不同的生活調子。
一開頭慈藹得讓我想起養育我長大的嫲嫲的老奶奶,被兒子和兒媳婦載回名為「永久」的雜貨店,隨後一堆鄰居登場,大家坐在雜貨店的小塑膠椅上,以老奶奶腿部患上的蜂窩性組織炎為頭開始閒話家常......這一幕如此熟悉,我忽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回鄉下過假期時,看著四方鄰里坐在不同店鋪前天南地北地閒扯,不時一片朗朗的笑聲,沁入我的耳蝸。那是昔日的慢調子生活,一種每一天靜候太陽表演欲熊熊燃燒后漸漸熄落的慢調子生活。人們打開門做街坊生意,一天到頭收入不過幾十塊也可以心滿意足地收鋪休息,因為一天很短又很長,最重要是過得恰意。那也是一種充滿溫情的生活,當你有事,你的鄰居可以二話不說過來幫你頂替,毫無怨言,反倒謝謝你給她一點消遣生活的樂趣。這是什麼生活呢?再說下去就矯情了,我只是想再次點點題,答案就是充滿「人情味」的生活。
雜貨店為背景的場景是以暖棕色為主色調的,你們知道暖色系的基本意義是什麼,而暖棕色則進一步還有古早風味的色彩印象。接下來鏡頭一轉,兒子去7-11便利店買東西。眾所周知,7-11店鋪的色調是白底紅綠橙,屬於鮮明利落的風格,為的就是讓人們大老遠就看到那裡,同時亦塑造出一種方便快捷的客觀印象。這就是當代生活標準樣板:以「快」為本,以「量」為質。
還記得我哥哥跟我說過,他認識的一位導遊,凡是帶學生團,總要跟他們說一次「在台灣,總有一間7-11在你前後左右」,說時語氣頗是自豪,表情甚是輕鬆,明眼人都知道這話裡應該含有什麼尊貴的象徵。若是聯想到城市發展的程度,倒也說不上錯。只是每逢走過一些寧靜的街區,看見一排小平房中赫然冒起頭的紅綠橙,一樣是白底,卻是怎麼看也看不順眼。
—❀❀❀—
本片衝突沒有那麼嚴重、但依然值得深思的是兩代人甚或三代人的看法分歧。
老奶奶和兒子對於雜貨店去留的不同態度是較為明顯的一例。兒子理解不了母親想要守護雜貨店的心意——雜貨店是屬於她和她老頭子之間的回憶,也是和鄰居的重要羈絆(至少以前如此);它的存在是為了鄰居們的生活需要,也是提供一個與四方友伴談天說地的場所;更重要是雜貨店承載了一代人的生活回憶,平凡卻珍貴;對於可能在雜貨店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奶奶來說,雜貨店應該還是根之所在、靈魂之歸所——而這一切,對於兒子而言是抽象的,因為這種慢調生活只會隨時代而褪色,他童年可能也在雜貨店度過,只不過他更多的是個城市人:一個習慣7-11便利店存在的市民。他隨後就向母親提出三日賭約,原意雖善,卻也有些許莽撞,更加呈現出他對於老奶奶對於雜貨店深厚感情的不理解。不過,看在一切皆出於兒子的孝順之心,這一點看著就挺暖心的啦。
補充一個細節:兒子有一句台詞是「整個村子都是海產我怎麼記得住」,配上那個表情和語氣真是挺搞笑的哈哈,不過搞錯出殯對象實在太不敬重往生者啦,老奶奶應該要打他屁股!看你個兔崽子,亂說話!
後面還有一個場景是老奶奶進到7-11,看見鄰居帶著孫女在買飲料。明明不過十幾步之距,鄰居卻選擇了7-11。老奶奶用淡淡的表情很好地詮釋了那種受了內傷還得憋著憋著的苦愁呢!當她心不在焉地回了句「也對啦」,其實可能內心就已經升起了一種對於過往生活不復返的無奈,她靜靜地佇在貨物架前,鏡頭默默地對準了她那滄桑的背影,她此刻看著擺放得整整齊齊的貨品,心裡的落寞誰人能知呢?當然老奶奶可能是在比對哪樣貨品她家雜貨店也有,哪樣沒有以後就記得多多進貨,增加競爭力!
那個一路無言的小女孩,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當我有得選擇,我會二話不說選擇7-11、Circle K這些連鎖便利店,因為它們就在我附近(其實就是我家樓下左邊啦),因為它們的標誌我很熟悉,因為便利店基本有齊我想買的食物飲料。看到一些懷舊專題,我興許會想起老家那一間間還有著木質拉門的小商鋪,想起店主們和善的臉容,我可能會有那麼一絲內疚,覺得很對不起那些遙遠故鄉裡我所認識的堅守著小店子過活的長輩,但想歸想,大部分人如我或許在此之後還是又會選擇抬腳踏進連鎖便利店。這就是現實,我們會懷舊,但僅僅是「懷舊」,「念舊」并不多,「復古」更稀罕。
只不過,聯繫結尾,導演的立場絕非如此悲觀,絕非想要再次昭示世人社會的無盡進步只能建基於人情味的尸骸之上。
—❀❀❀❀—
故事結尾的安排是超自然的。當老奶奶一個人默然吃飯時,一個小孩子過來買東西,但最後鏡頭轉到雜貨店大門外面,店門開了,壓根兒沒有人嘛。聽罷老奶奶在電話此端開心的語氣,確是有點溫暖到淚目。
先讓我解析一下「永久」。「永久」貌似是老爺爺的名字,這是第一重,而意譯就暫定為「永恆地持續下去,不會消亡」吧,這是第二重。從「永久」這個詞,就可以推斷導演在這部短片裡表達的美好願景:人情味/本土情懷是絕不會因為社會急速發展的步伐而消亡的。但是結尾讓老奶奶得勝的角色卻是個超自然存在,還是個類似魂體的存在。如果想要個PURE HAPPY ENDING,讓前面出來的鄰居們不知從何處打聽到這個賭約,然後一起過來光顧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非得要個超自然存在呢?一是確實挺有創意的,但在一眾優點中顯得不重要。前面老奶奶對著照片中的老爺爺說過「永久,店是你開的喔,你要保佑我贏」,這是個伏筆,我就推斷是已去世的老爺爺來幫助老奶奶的。老爺爺可能已經變成兒子說的神仙,動動手指頭隨便派個手下就來幫助老奶奶了(誤>u<)。
(真)導演結尾邀請超自然存在來相助一舉,就彷如當年我學的《桃花源記》裡的處理手法:把現實與理想世界聯繫起來。正因為現實(許多本土小店因各種緣由不得不關門)不甚令人滿意,需要賦予一定的理想化結局來表達導演的美好願景。但本片不同於《桃花源記》那樣純然的虛,導演的願景還是有可能實現的,怎樣實現呢?這是我簡單的結論:爺爺屬於消亡的存在,而本片中幾乎處於同樣境地的還有「人情味」;另外結尾中導演安排的直接相助老奶奶的角色是個小孩子,或許寓意的是「新一代」,進而延伸至「代代不息」,所以這個主題的根源性答案實際不過也是以人為本——
「能拯救人情味的果然只有人情味了。畢竟,只要人還在,情便不消亡。」
最後,我得糾正:對不起,懷舊主題其實有沒有創意并不重要的說,能夠予人集體回憶共鳴之感,這部片子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END❀—
PS:好久沒寫東西了,而且我很少寫這種文體,內容稚嫩的話兀心老師請原諒(*/ω\*),寫得好累,我得睡覺去了。
ns 15.158.61.21d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