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樂,恭喜發財!
(潛台詞:紅包拿來)
從小到大,各位應該都有紅包被拿去給父母“保管”、“借用”的經驗吧?不過我們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應該都會知道,那都是故意美名其曰的藉口,講得難聽一點,應該是竊佔罪吧?
從我有記憶以來,一路從小學到大一生這十幾年間,好像是國高中時代才開始儲蓄起自己的紅包的,到了大二開始打工就被家裡告知:「既然有打工的話,不用再領紅包了。」這種通知,嗯?打工才算是大人?那就不是晚輩變成長輩了嗎?不用在講話開始劃分尊卑大小?不必在難得的親戚聚餐上因為麩質過敏被罵不會點菜了嗎?不必在醜惡的糾紛中被輩分壓制了?顆顆
記得某次看到電視新聞統計:超過40%的打工族薪水沒有交給家裡。我想理由很簡單,萬物皆漲、薪水不漲似乎是全球趨勢,尤其是臺灣這種放任炒房炒地皮的自然更嚴重些。存款利率又那麼低,當個撲滿兒童也需要漫長等待,家裡可能要幫忙的支出更是不用說,在這個除非政、商二代不然就只能小確幸的年代,誰不用打工?在這個創業倒閉速度比開業還快的環境,找正職又豈是那麼簡單?
要認真說起來,臺灣的書市文壇也許沒有優秀過多久吧?二戰接收後將日治時代文學讀物付之一炬、國語政策打壓曾經在日語下可以互通的閩客原三族“方言”。還有那個至今令人忌諱的戒嚴時期,《魔法阿嬤》被冠以怪力亂神的罪名無法獲獎,文學巨擘馬克.吐溫被當成共產主義之父馬克思的兄弟審查,創作的自由度被壓縮到某種我們無法想像的極限,只能看去政治化的武俠、言情小說來解悶的年代。
想到在某些人眼裡竟然還能當成創作的黃金年代,並且宣告創作者只要去寫那些類型、模仿那些經典就夠了,實在可笑!難道倪匡、古龍這些作家又是靠模仿誰?他們知道金庸模仿了法國文豪大仲馬的故事結構還有描寫技巧嗎?毫無質疑的推崇某些權威暫且不論,試問臺灣的閱讀環境又是如何? 90年代至今才讓鄉鎮都有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則是更短,推廣閱讀風氣的國家像是中歐的捷克共和國:1918年下令各鄉鎮都要興建圖書館以提高識字率,在世上「最愛借書」的國度,每 1,971 人就有一間圖書館!就連在地鐵上,捷克人也不是滑手機,他們看書(1)!
試問過度迷信考試、將書籍一刀畫分成【課內/課外】讀物的填鴨式教育制度之下的臺灣,真的以為只要捧著昔日打發無聊時光的經典,就叫做愛閱讀嗎?
真要有國際觀的話,臺灣的閱讀數據比較像是巴西,未曾及早培養相關風氣採取措施,80年代後電視、90年代後網路崛起,人們多了各種娛樂管道,誰還去看那些偶爾拿來說嘴裝文青的“經典”? 真要注重閱讀,應該是回味文字,而不是商業取向的電視劇神改編吧?
最後結尾一下:書市環境不優、盲目的權威崇拜,家中對於寫作支持與否朝令夕改的態度,其實都不能阻止一個文字信仰者的決心!至於紅包?就別再期待家裡給了。
出社會,就是要走出去爭取的開始。
(1):資料來源:http://www.cup.com.hk/2016/07/28/highest-library-density-country/
ns 15.158.61.23da2